汙真的意思、汙真的詳細解釋
汙真的解釋
亦作“污真”。玷污本性。 唐 杜甫 《敬寄族弟唐十八使君》詩:“物白諱受玷,行高無污真。”
詞語分解
- 汙的解釋 汙 ū 同“污”。 筆畫數:; 部首:氵; 筆順編號:
- 真的解釋 真 ē 與客觀事實相符合,與“假”、“僞”相對:真誠。真谛。真摯。真心。逼真。認真。真才實學。真知灼見。 确實,的确:真好。真正。真切。 清楚,顯明:看得真。咬字很真。 本性,本原:純真。天真。 人的
專業解析
"汙"(現多寫作"污")是漢語中一個重要的字,具有豐富的含義,主要可以從以下幾個方面理解其詳細意思:
-
本義:停積不流的水,渾濁的水
- 這是“汙”最原始的含義,指不流動、渾濁肮髒的水域或積水。例如:“潢汙行潦之水”(指低窪處的積水)。
- 來源:《說文解字·水部》:“汙,薉也。一曰小池為汙。” 段玉裁注:“薉,穢也。” 《左傳·隱公三年》:“潢汙行潦之水。” 孔穎達疏引服虔曰:“畜小水謂之潢,水不流謂之汙。”
-
引申義:肮髒,不潔淨
- 由本義直接引申,指物體、環境等被弄髒,不幹淨的狀态。例如:“污水”、“污垢”、“污染”。
- 來源:此義項廣泛見于古今文獻和詞典釋義中,是“汙”最常用義之一。如《漢語大字典》、《現代漢語詞典》均收錄此義。
-
引申義:玷污,使受辱
- 由“肮髒”義進一步抽象化,指使名聲、名譽、人格等蒙受恥辱或損害。例如:“污蔑”、“玷污清白”。
- 來源:《廣雅·釋诂三》:“汙,辱也。”《史記·屈原賈生列傳》:“又安能以皓皓之白,而蒙世俗之溫蠖乎?”(此處“溫蠖”即“污穢”之意)。
-
引申義:卑劣,不廉潔
- 指人的品德、行為低下、卑鄙或貪污腐敗。例如:“貪污”、“貪官污吏”、“污吏”。
- 來源:《論語·陽貨》:“惡紫之奪朱也,惡鄭聲之亂雅樂也,惡利口之覆邦家者。” 其中“利口”常與奸佞、污濁之行相聯繫。《漢語大詞典》明确收錄“貪污”義項。
-
引申義:塗抹,弄髒(動作)
- 指用髒東西或顔料等塗抹在物體或人身上。例如:“污了衣服”、“污了牆壁”。
- 來源:此義項亦由本義引申而來,表示使某物變得肮髒的動作。《漢語大字典》等工具書收錄此義。
-
古義:地勢低窪
- 在古代文獻中,“汙”有時也指地勢低窪潮濕的地方。
- 來源:《說文解字》提到的“小池為汙”即有此意。《孟子·滕文公下》:“園囿、汙池、沛澤多而禽獸至。” 趙岐注:“汙池,深池也。” 此義現代已較少使用。
“汙”的核心概念圍繞“不潔淨”展開,從具體的“渾濁積水”本義,逐步引申出“肮髒”、“玷辱”、“卑劣”、“塗抹弄髒”等含義,涵蓋了物質層面(水、環境、物體)和精神道德層面(名譽、品德)。在現代漢語中,“污”是其規範簡化字形,承載了上述主要含義。
網絡擴展解釋
根據漢典的權威解釋,“汙真”(讀音為wū zhēn,網頁中“yú”可能為筆誤)是一個漢語詞語,其含義為“玷污本性”。具體解析如下:
詞義解析
-
核心含義
指外界的污濁事物或行為對人或事物純真本性的破壞,帶有道德批判色彩,常用于描述因外界影響而喪失本真狀态。
-
字形演變
- “汙”同“污”,本義為不潔之水,引申為玷染、使不純;
- “真”指天然本性,如《莊子》中“謹守而勿失,是謂反其真”的哲學概念。
使用場景
多見于古典文獻或哲學讨論中,例如:
- “世俗名利汙真性,唯有山水養靈台”(虛拟例句,說明對精神純粹的追求)。
注意
該詞屬于生僻詞彙,現代漢語中使用頻率極低,若需深入探究,建議查閱《漢語大詞典》或先秦典籍。
别人正在浏覽...
白棓膀大腰圓苞稂背本編菅臂有四肘叱怪赤冀存庫戴笠乘車黨項電訊稿帝統獨悟吠瑠璃跟止關系網規望诂經精舍郭椒潢海禍從口出,患從口入矯制極邊襟尚矜勇九谷酒瓶遽遙舉踵控股公司獵戶淩虐飂叔馬前面湯迷沒噼裡啪啦蒲苴取快驲站冗剩狨座申商受廛厮搏四民似有如無速雠隨機信號素相踏伏天啟痛口酴醾下稷小春小底校務習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