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沙工具箱
現在位置:月沙工具箱 > 學習工具 > 漢語詞典

習讀的意思、習讀的詳細解釋

關鍵字:

習讀的解釋

學習誦讀。語出《公羊傳·定公元年》:“ 定哀 多微辭,主人習其讀而問其傳,則未知己之有罪焉耳。” 何休 注:“讀謂經,傳謂訓詁。”《三國志·魏志·王肅傳》“ 弘農 董遇 等亦歷注經傳” 裴松之 注引 三國 魏 魚豢 《魏略》:“﹝ 董遇 ﹞采稆負販,而常挾持經書,投閒習讀。”《太平廣記》卷五三引 唐 谷神子 《博異志·楊真伯》:“中秋夜習讀次,可二更已來,忽有人扣學窗牖間, 真伯 滛於典籍不知也。”

詞語分解

網絡擴展解釋

“習讀”是一個漢語詞彙,其含義和用法可通過以下方面詳細解釋:

一、基本釋義

“習讀”指通過反複學習和誦讀來掌握知識或經典文獻,強調長期積累和深入理解的過程。該詞由“習”(反複練習)和“讀”(誦讀、研讀)組合而成,體現了對學習方法的重視。


二、詞源與典籍引用

  1. 《公羊傳·定公元年》
    最早的出處為:“定哀多微辭,主人習其讀而問其傳,則未知己之有罪焉耳。”
    此處“習讀”指對經典文本的誦讀和鑽研,何休注“讀謂經,傳謂訓诂”,即“讀”指經文本身,“傳”指對經文的注解。

  2. 其他曆史文獻

    • 《三國志》裴松之注引《魏略》提到董遇“投閑習讀”,描述其利用閑暇時間反複誦讀經書。
    • 《太平廣記》中亦有類似用法,強調通過閱讀深化理解。

三、使用場景與延伸


四、近義詞與示例


“習讀”不僅指字面意義上的誦讀,更包含通過反複練習達到精通的深層含義,常見于傳統文化中對經典學習方法的描述。如需進一步了解具體文獻用例,可參考《公羊傳》《三國志》等典籍。

網絡擴展解釋二

習讀

習讀是一個常用漢字詞彙,由兩個部分組成:習和讀。其中,習的拆分部首是丿,讀的拆分部首為讠。習的筆畫數目為4畫,讀的筆畫數目為8畫。

詞語來源

習讀的來源可以追溯到古代漢字演變的過程中。習原本表示的是熟悉、習慣等含義,讀是指閱讀、學習文化知識的動詞。由于這兩部分意義的結合,習讀逐漸形成了表示學習、閱讀的詞彙。

繁體寫法

在繁體字中,習讀的寫法為習讀。

古時候漢字寫法

在古代漢字的寫法中,習讀的形狀與現代漢字有所不同。習字的古代寫法中,計入了額外的部首乙,而讀字則包含了更多的筆畫。這些變化源于漢字在演變過程中的調整與簡化。

例句

以下是一些習讀的例句:

1. 學生們應該勤于習讀,提高自己的知識水平。

2. 對于外語學習,大量的習讀是必不可少的。

組詞

與習讀相關的一些詞語有:

- 習字:表示熟悉、習慣的漢字。

- 讀書:指通過閱讀書籍獲取知識。

- 學習:指通過吸收知識并掌握技能來提高自己。

近義詞和反義詞

習讀的近義詞包括:學習、閱讀、研讀。

習讀的反義詞則可以是:忘記、遺忘。

别人正在浏覽...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