汙真的意思、汙真的详细解释
汙真的解释
亦作“污真”。玷污本性。 唐 杜甫 《敬寄族弟唐十八使君》诗:“物白讳受玷,行高无污真。”
词语分解
- 汙的解释 汙 ū 同“污”。 笔画数:; 部首:氵; 笔顺编号:
- 真的解释 真 ē 与客观事实相符合,与“假”、“伪”相对:真诚。真谛。真挚。真心。逼真。认真。真才实学。真知灼见。 确实,的确:真好。真正。真切。 清楚,显明:看得真。咬字很真。 本性,本原:纯真。天真。 人的
专业解析
"汙"(现多写作"污")是汉语中一个重要的字,具有丰富的含义,主要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理解其详细意思:
-
本义:停积不流的水,浑浊的水
- 这是“汙”最原始的含义,指不流动、浑浊肮脏的水域或积水。例如:“潢汙行潦之水”(指低洼处的积水)。
- 来源:《说文解字·水部》:“汙,薉也。一曰小池为汙。” 段玉裁注:“薉,秽也。” 《左传·隐公三年》:“潢汙行潦之水。” 孔颖达疏引服虔曰:“畜小水谓之潢,水不流谓之汙。”
-
引申义:肮脏,不洁净
- 由本义直接引申,指物体、环境等被弄脏,不干净的状态。例如:“污水”、“污垢”、“污染”。
- 来源:此义项广泛见于古今文献和词典释义中,是“汙”最常用义之一。如《汉语大字典》、《现代汉语词典》均收录此义。
-
引申义:玷污,使受辱
- 由“肮脏”义进一步抽象化,指使名声、名誉、人格等蒙受耻辱或损害。例如:“污蔑”、“玷污清白”。
- 来源:《广雅·释诂三》:“汙,辱也。”《史记·屈原贾生列传》:“又安能以皓皓之白,而蒙世俗之温蠖乎?”(此处“温蠖”即“污秽”之意)。
-
引申义:卑劣,不廉洁
- 指人的品德、行为低下、卑鄙或贪污腐败。例如:“贪污”、“贪官污吏”、“污吏”。
- 来源:《论语·阳货》:“恶紫之夺朱也,恶郑声之乱雅乐也,恶利口之覆邦家者。” 其中“利口”常与奸佞、污浊之行相联系。《汉语大词典》明确收录“贪污”义项。
-
引申义:涂抹,弄脏(动作)
- 指用脏东西或颜料等涂抹在物体或人身上。例如:“污了衣服”、“污了墙壁”。
- 来源:此义项亦由本义引申而来,表示使某物变得肮脏的动作。《汉语大字典》等工具书收录此义。
-
古义:地势低洼
- 在古代文献中,“汙”有时也指地势低洼潮湿的地方。
- 来源:《说文解字》提到的“小池为汙”即有此意。《孟子·滕文公下》:“园囿、汙池、沛泽多而禽兽至。” 赵岐注:“汙池,深池也。” 此义现代已较少使用。
“汙”的核心概念围绕“不洁净”展开,从具体的“浑浊积水”本义,逐步引申出“肮脏”、“玷辱”、“卑劣”、“涂抹弄脏”等含义,涵盖了物质层面(水、环境、物体)和精神道德层面(名誉、品德)。在现代汉语中,“污”是其规范简化字形,承载了上述主要含义。
网络扩展解释
根据汉典的权威解释,“汙真”(读音为wū zhēn,网页中“yú”可能为笔误)是一个汉语词语,其含义为“玷污本性”。具体解析如下:
词义解析
-
核心含义
指外界的污浊事物或行为对人或事物纯真本性的破坏,带有道德批判色彩,常用于描述因外界影响而丧失本真状态。
-
字形演变
- “汙”同“污”,本义为不洁之水,引申为玷染、使不纯;
- “真”指天然本性,如《庄子》中“谨守而勿失,是谓反其真”的哲学概念。
使用场景
多见于古典文献或哲学讨论中,例如:
- “世俗名利汙真性,唯有山水养灵台”(虚拟例句,说明对精神纯粹的追求)。
注意
该词属于生僻词汇,现代汉语中使用频率极低,若需深入探究,建议查阅《汉语大词典》或先秦典籍。
别人正在浏览...
按兵不动榜字奔骛彪炳千古豳诗采顾参从陈写宕延单裤撴摔峨眉宝光飞雹蜚鸟尽﹐良弓藏感移国府寒泄花生豆将本求财囏屯郊岛搅断焦灭卷帘格郡閤连持丽玄龙鱼马齿苋盲昧没方寸秘阁帖慕蔺蹑屩朴实器度起毛轻楫旗下人权人质肉囊囊若崩厥角矢书手墨宿昔汤孙饕淫剔嬲亡匿为底渥饰悟境洿泞下款橡胶树小将孝治细别蟹眼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