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戰國 時 魏國 按規定标準選拔的步兵。
(2).指軍隊、士兵。 漢 陳琳 《檄吳将校部曲文》:“﹝ 夫差 ﹞及其抗衡上國,與 晉 争長,都城屠於 勾踐 ,武卒散於 黃池 。” 唐 李白 《大獵賦》:“又命建夔鼓,勵武卒。” 明 唐順之 《重修泾縣儒學記》:“ 漢 興,立博士,置辟雍,橋門觀聽,縉紳動色,蕃夷武卒莫不受經。”
“武卒”一詞在不同語境中有兩層含義:
一、詞義解釋
特指戰國魏國精銳步兵
由軍事家吳起在魏文侯時期創建,是中國曆史上最早的重裝職業化軍隊。其名稱源于“以武立卒”的建軍理念,強調士兵需通過嚴格選拔和系統訓練(漢典、百度百科等均有記載)。
泛指軍隊或士兵
如唐代李白《大獵賦》中“勵武卒”,明代唐順之文中“蕃夷武卒”等用法,均代指普通士兵群體。
二、曆史背景與特征
誕生背景
戰國初期魏國地處四戰之地,為突破困局,吳起推行軍事改革,廢除世襲貴族特權,建立以戰功為核心的“武卒制”。
選拔标準
軍事制度創新
首創職業化軍隊模式,實施兵農分離的募兵制,按士兵特長編組戰術分隊(如近戰、弓箭、攀爬等),形成靈活作戰體系。
三、曆史作用與影響
注:關于“武卒”的文學泛指用法,可參考《檄吳将校部曲文》《大獵賦》等文獻。
《武卒》指的是具備軍事訓練和作戰能力的士兵,尤其是古代的戰士或軍人。這個詞彙可以理解為“武裝的隊伍中的士兵”,通常用來指代軍隊中普通的戰士。
《武卒》的拆分部首為“止”和“車”,意為“軍車”。按照漢字的構造,這個詞一共有10個筆畫,分别是“一、一、一、一、一、丨、丨、丨、丨、丨”。
《武卒》一詞最早出現在《史記·李斯列傳》中,以描述古代軍隊中的士兵。後來這個詞彙逐漸被廣泛使用,并成為漢語詞彙中常見的軍事用語。
《武卒》在繁體中的寫法為「武卒」。
古代的漢字寫法和現代有所不同,對于《武卒》這個詞來說,根據古代的寫法,它可以寫作「武卒」。
1. 這支部隊中有一百名勇猛的武卒。
2. 武卒們在訓練中展現出極高的戰鬥力。
1. 武裝:指用軍事武器和裝備裝備起來。
2. 軍士:指所屬于軍隊的士兵,常用于特指古代的戰士。
3. 武器:指用于戰鬥和防禦的器械。
1. 近義詞:戰士、軍人、士兵。
2. 反義詞:文人、文官、文職人員。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