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沙工具箱
現在位置:月沙工具箱 > 學習工具 > 漢語詞典

武卒的意思、武卒的詳細解釋

關鍵字:

武卒的解釋

(1). 戰國 時 魏國 按規定标準選拔的步兵。

(2).指軍隊、士兵。 漢 陳琳 《檄吳将校部曲文》:“﹝ 夫差 ﹞及其抗衡上國,與 晉 争長,都城屠於 勾踐 ,武卒散於 黃池 。” 唐 李白 《大獵賦》:“又命建夔鼓,勵武卒。” 明 唐順之 《重修泾縣儒學記》:“ 漢 興,立博士,置辟雍,橋門觀聽,縉紳動色,蕃夷武卒莫不受經。”

詞語分解

專業解析

"武卒"是中國古代軍事制度中的專有名詞,特指戰國時期魏國經過嚴格選拔和訓練的精銳步兵。其核心釋義與曆史背景如下:


一、核心釋義

武卒指戰國時魏國按特定标準選拔的常備重裝步兵。士兵需通過體能測試(如穿三層甲、持弩攜箭、負戈劍、帶三日糧),半日疾行百裡(約合今41.3公裡)方能入選。入選者獲優厚待遇(免賦稅、賜田宅),成為職業化精銳部隊。

來源:《漢語大詞典》"武卒"詞條(國學大師官網)


二、兵制特征

  1. 選拔嚴苛

    據《荀子·議兵》載,魏武卒需"衣三屬之甲,操十二石之弩,負矢五十個,置戈其上,冠胄帶劍,赢三日之糧,日中而趨百裡"。通過者方計入軍籍。

    來源:中華書局《荀子集解》卷十

  2. 職業化編制

    武卒脫離農業生産,終身服役并享受"複其戶,利其田宅"(免除徭役、賜予土地房産)的特權,形成早期職業軍人體系。

    來源:《中國軍事通史·戰國軍事史》(軍事科學出版社)


三、曆史影響


四、延伸辨析

與"銳士"區别:秦"銳士"為輕裝機動兵力,強調戰場適應性;魏武卒側重重裝攻堅能力,反映戰國兵種分化趨勢(《戰國軍事制度研究》,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

網絡擴展解釋

“武卒”一詞在不同語境中有兩層含義:

一、詞義解釋

  1. 特指戰國魏國精銳步兵
    由軍事家吳起在魏文侯時期創建,是中國曆史上最早的重裝職業化軍隊。其名稱源于“以武立卒”的建軍理念,強調士兵需通過嚴格選拔和系統訓練(漢典、百度百科等均有記載)。

  2. 泛指軍隊或士兵
    如唐代李白《大獵賦》中“勵武卒”,明代唐順之文中“蕃夷武卒”等用法,均代指普通士兵群體。


二、曆史背景與特征

  1. 誕生背景
    戰國初期魏國地處四戰之地,為突破困局,吳起推行軍事改革,廢除世襲貴族特權,建立以戰功為核心的“武卒制”。

  2. 選拔标準

    • 體能:需負重50斤裝備,日行200裡(約現代80公裡)
    • 裝備:配備三層甲胄、十二石強弩(射程達800米)、長戈等精良武器
    • 待遇:免除全家徭役,授予百畝土地
  3. 軍事制度創新
    首創職業化軍隊模式,實施兵農分離的募兵制,按士兵特長編組戰術分隊(如近戰、弓箭、攀爬等),形成靈活作戰體系。


三、曆史作用與影響

  1. 實戰成就
    據載曆經72戰,64勝8平,尤以陰晉之戰5萬破秦50萬最為著名。
  2. 推動軍事變革
    刺激列國效仿,如秦國“鐵鷹銳士”、齊國“技擊之士”等。
  3. 局限與衰落
    因高昂成本導緻魏國後期難以維持,加之吳起離任後訓練松弛,最終在馬陵之戰後消亡。

注:關于“武卒”的文學泛指用法,可參考《檄吳将校部曲文》《大獵賦》等文獻。

别人正在浏覽...

暗匣白日作夢八襲辯雪變種蠶網車同軌斥候摧剝帶和答腔打張雞兒蜚遯風僝雨僽風和日麗分進紛員甘水共濟公文顧全大局古冶子寒浸浸黑款呵膠何所不為會課奸穢津際九故十親集賢殿拘纓瞌铳款局愧笑拉話勞事禮品覼舉民務拍密盤嶔剽輕其來有自清談勸從熱焰輮轹煞風景什麼時候鼠雀之牙撕剝速福跳蹋替補問膳文象饷饋邪胎西府海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