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踐踏碾軋。輮,通“ 蹂 ”。《晉書·孫楚傳》:“自以控弦十萬,奔走之力,信能右折 燕 齊 ,左震 扶桑 ,輮轢沙漠,南面稱王。”
輮轹(拼音:róu lì)是古漢語中的複合詞,現罕用于現代漢語,其含義需從構字本源及古籍用例綜合考釋:
輮(róu)
來源:《說文解字注》;《漢書》顔師古注。
轹(lì)
來源:《說文解字》;《史記索隱》。
輮轹為同義複合詞,強調車輪反複碾壓的動作,引申為:
例:《淮南子·說山訓》:“輮轹無趾之蹊。”(碾壓無人行走的小路)
來源:《淮南子》。
例:清人章學誠《文史通義》抨擊文壇弊病:“後生輮轹前賢,妄譏得失。”
來源:《文史通義》。
釋“輮轹”為“車輪碾壓;引申為欺淩”。
來源:《漢語大詞典》(商務印書館,1994)第10卷,頁831。
注:“輮轹,踐踏摧殘。”
來源:《辭源》(商務印書館,2015)頁1296。
“諸侯輮轹争地,伏屍百萬。”
解讀:描繪戰車縱橫踐踏、争奪土地的慘烈場景。
來源:中華書局點校本《史記》。
“車輪輮轹,固勢然也。”
解讀:以車輪碾壓比喻嚴刑峻法的必然性。
來源:王利器《鹽鐵論校注》。
輮轹的核心含義為車輪碾壓,物理上指車輛踐踏,抽象層面引申為暴力摧殘或權勢欺淩。其釋義根植于古代車馬文化,多見于秦漢典籍,現代漢語中已被“碾壓”“踐踏”“傾軋”等詞替代。理解需結合古代交通與社會形态背景。
“輮轹”是一個較為生僻的漢語詞彙,其含義需要結合字形和語境分析:
單字解析
組合含義推測
二字連用可能有兩種解釋:
使用建議
建議提供更多語境,或确認是否為“蹂躏”“淩轹”等常見詞的誤寫。
安設白絹斜封垂餌谠理點眼豆沙非駁诽訾鳳諾甘美高赀勾撥絓組海人寒往暑來黑鹄橫眉毛豎眼睛橫竪齁鼾黃幹黑廋黃縢酒惠司勒诙語貨流或且肩尻菅茅嚼齒穿龈枷楔激薄停澆苴服倨忽酷刻麗娥媚骨盟邦妙遠滅化靺鞨南庭暖笙婆羅浮屠潛孚前疾牽絲戲前瞻後顧齊盟青白夫清風起予搉筦宂猥試兵滔天停職嵞山外親卧床香曲宵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