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沙工具箱
现在位置:月沙工具箱 > 学习工具 > 汉语词典

武卒的意思、武卒的详细解释

关键字:

武卒的解释

(1). 战国 时 魏国 按规定标准选拔的步兵。

(2).指军队、士兵。 汉 陈琳 《檄吴将校部曲文》:“﹝ 夫差 ﹞及其抗衡上国,与 晋 争长,都城屠於 勾践 ,武卒散於 黄池 。” 唐 李白 《大猎赋》:“又命建夔鼓,励武卒。” 明 唐顺之 《重修泾县儒学记》:“ 汉 兴,立博士,置辟雍,桥门观听,縉绅动色,蕃夷武卒莫不受经。”

词语分解

专业解析

"武卒"是中国古代军事制度中的专有名词,特指战国时期魏国经过严格选拔和训练的精锐步兵。其核心释义与历史背景如下:


一、核心释义

武卒指战国时魏国按特定标准选拔的常备重装步兵。士兵需通过体能测试(如穿三层甲、持弩携箭、负戈剑、带三日粮),半日疾行百里(约合今41.3公里)方能入选。入选者获优厚待遇(免赋税、赐田宅),成为职业化精锐部队。

来源:《汉语大词典》"武卒"词条(国学大师官网)


二、兵制特征

  1. 选拔严苛

    据《荀子·议兵》载,魏武卒需"衣三属之甲,操十二石之弩,负矢五十个,置戈其上,冠胄带剑,赢三日之粮,日中而趋百里"。通过者方计入军籍。

    来源:中华书局《荀子集解》卷十

  2. 职业化编制

    武卒脱离农业生产,终身服役并享受"复其户,利其田宅"(免除徭役、赐予土地房产)的特权,形成早期职业军人体系。

    来源:《中国军事通史·战国军事史》(军事科学出版社)


三、历史影响


四、延伸辨析

与"锐士"区别:秦"锐士"为轻装机动兵力,强调战场适应性;魏武卒侧重重装攻坚能力,反映战国兵种分化趋势(《战国军事制度研究》,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

网络扩展解释

“武卒”一词在不同语境中有两层含义:

一、词义解释

  1. 特指战国魏国精锐步兵
    由军事家吴起在魏文侯时期创建,是中国历史上最早的重装职业化军队。其名称源于“以武立卒”的建军理念,强调士兵需通过严格选拔和系统训练(汉典、百度百科等均有记载)。

  2. 泛指军队或士兵
    如唐代李白《大猎赋》中“励武卒”,明代唐顺之文中“蕃夷武卒”等用法,均代指普通士兵群体。


二、历史背景与特征

  1. 诞生背景
    战国初期魏国地处四战之地,为突破困局,吴起推行军事改革,废除世袭贵族特权,建立以战功为核心的“武卒制”。

  2. 选拔标准

    • 体能:需负重50斤装备,日行200里(约现代80公里)
    • 装备:配备三层甲胄、十二石强弩(射程达800米)、长戈等精良武器
    • 待遇:免除全家徭役,授予百亩土地
  3. 军事制度创新
    首创职业化军队模式,实施兵农分离的募兵制,按士兵特长编组战术分队(如近战、弓箭、攀爬等),形成灵活作战体系。


三、历史作用与影响

  1. 实战成就
    据载历经72战,64胜8平,尤以阴晋之战5万破秦50万最为著名。
  2. 推动军事变革
    刺激列国效仿,如秦国“铁鹰锐士”、齐国“技击之士”等。
  3. 局限与衰落
    因高昂成本导致魏国后期难以维持,加之吴起离任后训练松弛,最终在马陵之战后消亡。

注:关于“武卒”的文学泛指用法,可参考《檄吴将校部曲文》《大猎赋》等文献。

别人正在浏览...

百字宝塔诗倍偿背奶族彪蔚逼聚布袍逞捷驰驱倅卒打拦挡调当来底伏敌军斗变蛾眉曼睩饿薇匪服风轮负声负俗之讥关戍古董滚尘鹤瘗铭幻师呼噜噜火塔子涧隈机缚镜饰津门敛服理恶裂土骊牝李小龙面面圆到靡靡之音念词签诀情商钦鸮綦绣全制忍恶仁言利溥三尺土觞咏神乐石箭首足殊壤肃励頽隳图们江微权勿有小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