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舊時考核官吏成績或學校考課。《漢書·蕭育傳》:“為 茂陵 令,會課, 育 第六。” 顔師古 注:“如今之考第高下。” 唐 白居易 《授韓弘許國公實封制》:“是則有大勳於國,有大惠於人;會課議功,無出其右。”《金史·選舉志》:“凡學生會課,三日作策論一道,又三日作賦及詩各一篇。”
(2).文人結社,定期集會,研習功課,傳觀所作文字,謂之“會課”。 宋 呂本中 《東萊呂紫薇師友雜志》:“ 崇寧 初,予家 宿州 , 汪信民 為州教授, 黎确 介然 初登科……嘗與予及亡弟 揆中 由義 會課,每旬作雜文一篇,四六表啟一篇,古律詩一篇。旬終會課,不如期者罰錢二百。” 清 孔尚任 《桃花扇·哭主》:“常言‘秀才會課,點燈告坐’。天生文官,再不能爽快的。”
“會課”是一個漢語詞彙,具有雙重含義,主要涉及古代官吏考核和文人學術活動。以下是詳細解釋:
定義
指古代對官員政績或學校教學的定期考核制度,類似現代的績效評估。考核結果直接影響官員的升遷獎懲。
曆史背景
考核制度
中央政權通過“上計”(地方向中央彙報政績)對縣級官員進行考核,并以此決定獎懲。
定義
文人結社後定期聚會,共同研習經典、交流文章詩詞,并傳閱各自作品。
活動形式
如需進一步了解具體曆史案例或制度細節,可參考《漢書》《金史》等原始文獻。
會課是一個漢語詞語,由兩個字組成。它的拆分部首分别是“人”和“言”,其中,“人”表示人類,“言”表示說話。根據這兩個部首的含義,我們可以推測會課的意思是人們在一起進行讨論、學習或交流的活動。
關于會課的筆畫,在現代漢字的書寫中,它包含有10個筆畫。具體的書寫順序為:橫、橫、橫、豎、豎、豎、橫折、橫折、橫、撇。
會課這個詞的來源可以追溯到古代漢字的寫法。在古時候,會課的寫法是以繁體字形式出現的,即“會課”。隨着時間的推移,這些繁體字逐漸演變為現代漢字的簡化形式。
下面是一個使用繁體字的例句:
在古代,皇帝經常主持朝會課,以聽取官員們的建議。
關于會課的組詞,我們可以根據其中的“會”字進行組合。例如,“會議”表示集體讨論或交流的活動;“會談”表示雙方進行正式的商談或交流;“會客”表示接待客人、與客人見面;“會商”表示商讨或磋商一些重要事務。
與會課意思相關的近義詞包括:講課、上課、開課等,它們都表示進行課堂教學、學習、讨論的活動。
而與會課意思相反的反義詞可以是:停課、休會、不開會等,它們表示沒有進行課堂教學、讨論或交流的活動。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