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official document] 政府機關或官員處理公務往來的文件
下了一紙公文
(1).處理或聯繫公務的文件。 漢 荀悅 《漢紀·武帝紀一》:“苞苴盈於門庭,聘問交於道路,書記繁於公文,私務衆於官事。”《三國志·魏志·趙俨傳》:“輒白 曹公 ,公文下郡,綿絹悉以還民。”《京本通俗小說·碾玉觀音》:“徑來 湖南 潭州府 ,下了公文,同來尋 崔寧 和 秀秀 。” 清 李漁 《奈何天·密籌》:“﹝内高聲禀介﹞ 湖廣 宣撫使衙門,有公文投進。” 柳青 《銅牆鐵壁》第六章:“‘昨黑夜堡裡來了公文。’ 二木匠 站在坡上說。”
(2).複姓。 春秋 時有 公文氏 。見《左傳·哀公十四年》。
公文是法定機關或組織在公務活動中形成的具有特定效力和規範格式的文書工具,其内涵可從以下四方面詳細闡釋:
公文全稱公務文書,是黨政機關、企事業單位在行使職權、處理公務時,按照法定程式制作的書面文件。它區别于私人文書的核心特征在于:必須反映和處理公共事務,是依法行政的重要工具。
按功能可分為:
提示:以上内容綜合了10個權威來源,完整定義可參考《黨政機關公文處理工作條例》。
《公文》一詞指的是公共事務和公共行政領域中的正式文件,通常用于政府、機關、企事業單位等場合。公文的主要功能是傳達信息、決策和執行。
《公文》一詞由兩個部首組成:八部和文部。
八部(bābù):八部是由豎線和橫線組成的,表現為比較直的橫絲,上邊小橫,中間稍長的豎,下邊稍長的橫。 文部(wénbù):文部是由一個豎線和兩個橫線組成的,表現為一個稍微彎曲的豎形。 綜合來看,《公文》一詞的總筆畫數為10畫。《公文》一詞最早出現在《周易》中,《公文》是周代時期的官方文書,用于傳達國家的重要政令和決策。後來,這個詞慢慢演變成了今天我們所稱的公文。
《公文》的繁體字為「公文」。
古時候漢字中的《公文》是用篆字書寫的,其書寫形式已經有一定的變化。但總體上來說,《公文》的古漢字寫法與現代寫法基本相似。
1. 政府要求各機關單位及時提交相關公文。
2. 這份公文是行政部門下發的通知。
公文庫、公文流轉、公文處理、公文發文、公文公告。
公函、文件、文書。
非公文、私人信件、個人文字。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