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烏、焉字形相似,容易緻誤。泛指文字訛誤。《事物異名錄·書籍·書訛》引 宋 董逌 《除正字謝啟》:“烏焉混淆,魚魯雜揉。” 清 鮑廷博 《<履齋示兒編>跋》:“﹝ 盧文弨 、 孫志祖 ﹞互相讐勘,不特盡掃烏焉之誤;於 履齋 千慮之失,亦時時有所糾正焉。”參見“ 烏焉成馬 ”。
“烏焉”是漢語中因字形相近而産生的通假現象典型例證,其釋義可從以下角度解析:
一、基本釋義 “烏”與“焉”在篆書階段字形高度相似,均呈現鳥類側視輪廓,頭部特征差異細微。這種形近關系導緻古籍傳抄時易混淆,形成通假現象(《漢字源流字典》,商務印書館,2003年)。
二、通假例證 《周禮·夏官·校人》鄭玄注記載“杜子春雲:雕當為畫,書亦或為烏”,佐證漢代文獻已存在兩字混用案例(《十三經注疏》,中華書局影印本)。
三、成語固化 “烏焉成馬”作為定型成語,出自《古諺》所載“字經三寫,烏焉成馬”,形象揭示文字傳抄訛變規律。該成語被《漢語成語大辭典》收錄(上海辭書出版社,2007年)。
四、字形演變 據《說文解字》篆書系統,“烏”字頭部作短橫表示喙部閉合,“焉”字則用長橫表現張口形态,這種細微差異在隸變過程中逐漸消解(《文字學概要》,裘錫圭,1988年)。
五、語言學價值 該案例被《訓诂學導論》列為漢字形體訛變典型教材,印證了清代學者王念孫“形近而訛,聲近而通”的文字演變規律(許嘉璐主編,北京師範大學出版社,2003年)。
“烏焉”是一個漢語詞彙,主要含義和用法如下:
文字訛誤:因“烏”和“焉”兩字在古代書寫中字形相似,容易混淆,故用來泛指文字傳抄或刻印時産生的錯誤。例如宋代董逌提到“烏焉混淆,魚魯雜揉”,清代鮑廷博也以此形容古籍校勘中的訛誤現象。
字形混淆:
源自“烏焉成馬”的省略說法,指文字因形近而誤寫(如“烏”訛為“馬”,“焉”訛為“馬”)。例如屈原《天問》中“烏焉解羽”,《楚辭》中“羿焉彈日”等典故,均涉及此類訛誤。
文學引申:
部分文獻中,“烏焉”也被用來形容昏暗的環境(如無星月的夜晚),但這一用法相對少見,多見于古代詩文中的修辭表達。
如需進一步了解,可參考、和中的古籍例證及分析。
挨凍受餓謗箧撥觸查實籌饷創制誕毓道令紙道衷貳廣凡例菲薇鳳蠟輔導甘露滅割付宮神觀音蓮恒碣荷錢獲命驕劫數荩獻金魚草镌治局影渴而穿井快活虧污雷奔連胸柳亸莺嬌礫岩卵生籮筐緑罽螞蟥錨鍊烹燔潑潑灑灑遷播強明遣散曲線申都牲殺四和四韻苔藓桃花绶恬雅跳月剃工土鼈脫皮兒裹劑委纡撾阖細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