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漢 代九卿二千石系印的绶帶。 南朝 梁元帝 《玄覽賦》:“或帶桃花之綬,乍響 玄山 之王。”
“桃花绶”是古代官員佩戴的一種绶帶,具體解釋如下:
基本定義
指漢代九卿及俸祿二千石官員系印的绶帶。其名稱源于绶帶的顔色或紋飾與桃花相關,可能呈桃紅色或帶有桃花圖案。
曆史背景與用途
作為漢代高官的身份象征,绶帶與官印配套使用,代表官職等級。九卿為中央高級官員,二千石俸祿對應郡守等地方要職。
文學與引申含義
顔色與象征
除指代官職外,“桃绶”亦形容桃紅色絲帶或直接借指桃花,如宋代詩詞中“畏風桃绶向林低”即以绶帶比拟桃花垂枝的姿态。
該詞兼具曆史實指與文學意象,需結合語境區分具體含義。若需進一步考證文獻用例,可參考《玄覽賦》《李商隱詩集注》等來源。
《桃花绶》是一個漢字詞語,意思是用桃花來結束争執、化解糾紛、達成和平。
《桃花绶》共有11個筆畫,由部首木和部首艹組成。
據傳,桃花绶起源于中國古代的一段故事。故事中,有兩國發生了沖突,一國的國王将桃花編成绶帶,送給對方國王,以示和平的願望。自此以後,桃花绶就成為了和平與友誼的象征。
《桃花綬》是《桃花绶》的繁體字寫法。
古時候《桃花绶》的漢字寫法可能有所不同,但基本的意思和象征都保持一緻。
1. 她用桃花绶來結束了與鄰居的争執。
2. 兩國國王通過交換桃花绶展示了友好關系。
1. 桃花:形容桃花開放的花朵。
2. 绶帶:用繩子編成的帶子,有時用來象征和平。
3. 和平:指沒有戰争、争鬥的平安狀态。
和好、友好、融洽。
争執、紛争、對立。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