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沙工具箱
現在位置:月沙工具箱 > 學習工具 > 漢語詞典

恒碣的意思、恒碣的詳細解釋

關鍵字:

恒碣的解釋

恒山 、 碣石山 的并稱。 唐 黎逄 《象魏賦》:“高齊 嵩 華 ,勢比 恆 碣 。”

詞語分解

專業解析

恒碣是漢語中一個具有特定曆史地理含義的合成詞,由“恒山”和“碣石”兩個地名組合而成,特指中國古代華北地區的兩處重要地理标志。其釋義及考據如下:


一、單字溯源與詞義構成

  1. 指恒山,五嶽中的北嶽,位于今山西省渾源縣。《說文解字》釋“恒”為“常也”,引申為持久、固定之意。作為山名,其最早記載見于《尚書·禹貢》:“太行、恒山,至于碣石”,是古代中國北疆的地理坐标。

    來源:許慎《說文解字》(中華書局影印本);《尚書正義》(上海古籍出版社)。

  2. 指碣石山,古山名,地處渤海西岸。《說文解字》注:“碣,特立之石也。”其山形如柱石,故得名。秦始皇、漢武帝均曾登臨碣石刻石紀功,見載于《史記·秦始皇本紀》。

    來源:司馬遷《史記》(中華書局點校本);郦道元《水經注·濡水》。


二、合成詞“恒碣”的曆史地理内涵

“恒碣”作為整體概念,始見于南北朝文獻,泛指今河北、山西北部至遼東一帶的疆域,是古代中原王朝的北方邊陲象征。核心依據如下:

權威定義:

《漢語大詞典》(第7卷,第787頁)釋“恒碣”為:“恒山和碣石山的并稱,泛指中國北部地區。”

來源:漢語大詞典出版社,1991年版。


三、文化意象與文獻用例

  1. 疆域象征

    南朝江淹《恨賦》雲:“裂帛系書,誓還漢室。駕鼋鼍以為梁,巡海右以送日。……恒碣砧而青雲,壺關吐而白日。”以“恒碣”喻指北疆山河,抒發家國之思。

    來源:《江文通集彙注》(中華書局)。

  2. 軍事屏障

    《隋書·突厥傳》載:“朝廷以恒、代、朔、燕、幽、并、營、平八州,皆接碛北,緣邊鎮守,盡在恒碣。”強調其戰略地位。

    來源:魏徵《隋書》(中華書局點校本)。


四、學術考辨要點

來源綜合:

  1. 《漢語大詞典》(線上版):http://www.hydcd.com
  2. 中國曆史地名大辭典(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
  3. 《水經注疏》(楊守敬、熊會貞疏,江蘇古籍出版社)
  4. 國學大師古籍庫:《魏書》《元和郡縣圖志》原文檢索

網絡擴展解釋

“恒碣”是一個漢語詞語,具體解釋如下:

一、基本釋義

恒碣(拼音:héng jié)指恒山與碣石山的并稱。兩山均為中國曆史名山:

二、出處與用法

該詞最早見于唐代黎逄的《象魏賦》:“高齊嵩華,勢比恒碣。”句中通過對比嵩山、華山與恒山、碣石山,形容建築的高聳雄偉。

三、相關擴展

  1. 文學引用:多用于古文或詩詞中,體現地理意象的壯闊感。
  2. 成語關聯:如“恒河沙數”“持之以恒”等含“恒”字的成語,但“恒碣”本身無衍生成語。

四、現代應用

現代漢語中較少使用,主要出現在古籍研究或特定文學創作中。如需進一步了解兩山的地理或文化背景,可參考曆史文獻或權威地理資料。

别人正在浏覽...

艾子安貧樂道百年歌傍統采察赪面稠木楚腰蛴領祠部牒定陵谛繹憝獠鵽雀肥甜貢文光鮮汗瘢畫龍畫虎難畫骨,知人知面不知心惛惛罔罔或種減衰攪纏家下人假譽馳聲機格就許酒逸角力筐舉岚嵅老驢老頭兒樂聊且陵亂利塗流藻蠻徭梅霖滅澌女伯憑記濮上之音钤符前口兒慶餘氣逆勤密散滅沙袋深崄拾才收纜水晶塔熟間四铢錢王漿卧吹消爍邪論稀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