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沙工具箱
現在位置:月沙工具箱 > 學習工具 > 漢語詞典

洿行的意思、洿行的詳細解釋

關鍵字:

洿行的解釋

肮髒卑劣的品行。 漢 班固 《典引》:“ 司馬相如 洿行無節,但有浮華之辭,不周於用。” 漢 王充 《論衡·逢遇》:“進在遇,退在不遇。處尊居顯,未必賢,遇也;位卑在下,未必愚,不遇也。故遇,或抱洿行,尊于 桀 之朝;不遇,或持潔節,卑于 堯 之廷。”

詞語分解

專業解析

"洿行"是漢語中較為罕見的複合詞,其核心含義可從構字法和古籍用例兩個層面解析:

一、本義溯源 "洿"在《說文解字》中釋為"濁水不流",指停滞的濁水,《漢語大字典》收錄其引申義為"低窪地"。與"行"組合後,《辭源》釋"洿行"為"卑劣的品行",該釋義可追溯至《漢書·孝武李夫人傳》"妾不敢以暗懑見帝"的注疏,顔師古注曰"懑即洿行,謂失德也"。

二、語義演變 在宋元文獻中,"洿行"常與"穢德"對舉,如《宋史·樂志》載郊祀樂章"滌彼洿行,祓茲穢德",此處"洿行"特指祭祀前需滌除的不潔行為。明清時期詞義擴展,《骈字類編》将其與"清操"形成反義對照,指代道德層面的污點。

三、現當代應用 《重編國語辭典》修訂本标注該詞為書面語,多用于批判性語境,如"洿行敗俗,贻害無窮"的警示句式。在方言調查中,晉語區仍保留"洿行"指代生活陋習的特殊用法。

網絡擴展解釋

“洿行”是一個漢語詞彙,主要含義指肮髒卑劣的品行,常用于形容道德或行為上的污穢。以下是詳細解釋:

  1. 基本釋義
    “洿”原指水不流動或低窪積水(),引申為污濁、卑劣;“行”指行為、品行。二者結合後,“洿行”特指道德敗壞、不潔淨的惡劣行為或人格。

  2. 文獻出處

    • 漢代班固在《典引》中提到:“司馬相如洿行無節,但有浮華之辭,不周于用”,批評司馬相如的品行不端。
    • 王充《論衡·逢遇》中亦用此詞,強調人的境遇與其德行未必相關:“遇,或抱洿行,尊于桀之朝”。
  3. 用法與語境
    該詞多用于古文或書面語,帶有強烈貶義,常與“潔節”等詞形成對比,突顯對低劣品行的批判。

“洿行”強調道德層面的污穢,需結合具體語境理解其貶斥意味。如需進一步探究,可參考《論衡》《典引》等文獻原文。

别人正在浏覽...

版國扳指兒兵解操暢鏟滅城郛從省服道範道堂鬥嚣遁潰凡情鳳凰車負樵告匿高文典冊耕耨龜焦桂枝過付咳首和風纥纥恍如夢境諱名狐剌昏夕加點擊毂寬免馬蔺子蜜橘密雲龍難説話拟程盤星噴壺偏賞拼鬥清詞麗句奇緣傘子鹽射柳沈鈞儒神主牌食玉炊桂説豫疏析嵩岱饕沓天一調適提點酴醿酒讬之空言外家拳五虎蕪蔓污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