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肮髒卑劣的品行。 漢 班固 《典引》:“ 司馬相如 洿行無節,但有浮華之辭,不周於用。” 漢 王充 《論衡·逢遇》:“進在遇,退在不遇。處尊居顯,未必賢,遇也;位卑在下,未必愚,不遇也。故遇,或抱洿行,尊于 桀 之朝;不遇,或持潔節,卑于 堯 之廷。”
“洿行”是一個漢語詞彙,主要含義指肮髒卑劣的品行,常用于形容道德或行為上的污穢。以下是詳細解釋:
基本釋義
“洿”原指水不流動或低窪積水(),引申為污濁、卑劣;“行”指行為、品行。二者結合後,“洿行”特指道德敗壞、不潔淨的惡劣行為或人格。
文獻出處
用法與語境
該詞多用于古文或書面語,帶有強烈貶義,常與“潔節”等詞形成對比,突顯對低劣品行的批判。
“洿行”強調道德層面的污穢,需結合具體語境理解其貶斥意味。如需進一步探究,可參考《論衡》《典引》等文獻原文。
《洿行》(xū xíng)是一個漢字詞語,意為阻塞、無法通行。
《洿行》的部首是“氵”和“行”,其中“氵”是水的部首,表示與水有關;“行”是一個漢字的形聲部首,表示與行走有關。
《洿行》總共有13畫。
《洿行》的本義是河流阻塞、不通暢,後來演變為一切阻塞通行的意思。
《洿行》在古代有時用于描述河流泛濫或河床過淺無法通航的情況,後來引申為阻塞的廣義概念。
《洿行》的繁體字為「洿行」。
古代漢字中的《洿行》在形狀和現代有所差别,但基本保留了水字旁和行字的基本形态。
1. 這條道路被突然發生的山崩所《洿行》,無法通行。
2. 暴雨過後,河水泛濫,導緻交通無法《洿行》。
滞行、擁行、阻行。
滞塞、阻塞、堵塞。
暢通、通暢。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