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肮脏卑劣的品行。 汉 班固 《典引》:“ 司马相如 洿行无节,但有浮华之辞,不周於用。” 汉 王充 《论衡·逢遇》:“进在遇,退在不遇。处尊居显,未必贤,遇也;位卑在下,未必愚,不遇也。故遇,或抱洿行,尊于 桀 之朝;不遇,或持洁节,卑于 尧 之廷。”
“洿行”是一个汉语词汇,主要含义指肮脏卑劣的品行,常用于形容道德或行为上的污秽。以下是详细解释:
基本释义
“洿”原指水不流动或低洼积水(),引申为污浊、卑劣;“行”指行为、品行。二者结合后,“洿行”特指道德败坏、不洁净的恶劣行为或人格。
文献出处
用法与语境
该词多用于古文或书面语,带有强烈贬义,常与“洁节”等词形成对比,突显对低劣品行的批判。
“洿行”强调道德层面的污秽,需结合具体语境理解其贬斥意味。如需进一步探究,可参考《论衡》《典引》等文献原文。
《洿行》(xū xíng)是一个汉字词语,意为阻塞、无法通行。
《洿行》的部首是“氵”和“行”,其中“氵”是水的部首,表示与水有关;“行”是一个汉字的形声部首,表示与行走有关。
《洿行》总共有13画。
《洿行》的本义是河流阻塞、不通畅,后来演变为一切阻塞通行的意思。
《洿行》在古代有时用于描述河流泛滥或河床过浅无法通航的情况,后来引申为阻塞的广义概念。
《洿行》的繁体字为「洿行」。
古代汉字中的《洿行》在形状和现代有所差别,但基本保留了水字旁和行字的基本形态。
1. 这条道路被突然发生的山崩所《洿行》,无法通行。
2. 暴雨过后,河水泛滥,导致交通无法《洿行》。
滞行、拥行、阻行。
滞塞、阻塞、堵塞。
畅通、通畅。
【别人正在浏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