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沙工具箱
現在位置:月沙工具箱 > 學習工具 > 漢語詞典

從省服的意思、從省服的詳細解釋

關鍵字:

從省服的解釋

公服。《朱子全書·禮四》:“ 隋煬帝 時,始令百官戎服, 唐 人謂之便服,又謂之從省服,乃今之公服也。”《資治通鑒·陳宣帝太建十二年》“有大事,與公服間服之” 元 胡三省 注:“《五代志》: 後周 之制,諸命秩之服曰公服,其餘常服曰私衣。 隋唐 以下,有朝服,有公服。朝服曰具服,公服曰從省服。”

詞語分解

專業解析

從省服是中國古代服飾制度中的一種特殊禮服形制,特指太子、皇子、親王等皇室成員在特定禮儀場合所穿的簡化版冕服。其核心含義體現在“從省”二字,即“遵從省減、簡化”的原則,在保持冕服基本規制的前提下,對部分元素進行精簡,以區别于皇帝最高規格的冕服(如衮冕),體現等級差異和禮制的靈活性。以下是詳細解釋:

  1. 核心定義與等級屬性

    從省服是次于皇帝衮冕的禮服等級,專為儲君(太子)和高級宗室(皇子、親王)設計。它并非獨立的新服飾類别,而是對标準冕服(如衮冕)的特定簡化形式。穿着者身份尊貴,但需在服飾上體現對皇權的尊崇和自身的次級地位。其使用場合多為祭祀、冊封、朝會等重要禮儀活動。

  2. 服飾特征(“省”的具體體現)

    • 章紋簡化:這是最顯著的“省”的特征。皇帝衮冕通常飾有“十二章”紋樣(日、月、星辰、山、龍、華蟲等十二種圖案,象征至高權威和德行)。而從省服的最大特點就是減少章紋數量。根據朝代不同,常見的簡化方案有“九章”(去日、月、星辰)或“七章”(在九章基礎上去龍、山)。章紋的減少是最直觀的等級區分标志。
    • 組件可能簡化:在某些時期或特定規定下,與衮冕相比,從省服可能在冕冠的旒數(懸挂的玉串數量)、玉簪導的材質、大帶的裝飾細節等次要組件上略有簡化或調整,但核心結構(如冕闆、上衣下裳、蔽膝、佩绶等)仍需保留。
    • 色彩與材質:主體色彩(如玄衣纁裳)和主要材質(絲綢)通常與衮冕保持一緻,以維持禮服的莊重感。
  3. 曆史背景與文化意義

    從省服制度深刻體現了中國古代禮制的核心精神——“辨貴賤,明等威”。通過服飾上可見的差異(主要是章紋數量),嚴格區分了皇帝與儲君、宗室之間的等級界限,維護了皇權的唯一性和至高無上性。同時,“從省”也體現了禮制的實用性和靈活性,在保證禮儀莊嚴的前提下,對次級尊貴者的禮服進行適當簡化,避免完全複制皇帝規格造成的僭越之嫌。這一制度主要盛行于唐、宋、明等朝代,是研究古代輿服制度和等級社會形态的重要切入點。

參考來源:

網絡擴展解釋

“從省服”一詞在不同語境中有多重含義,需結合曆史文化和現代用法進行解釋:

一、古代服飾制度中的含義

  1. 基本定義
    從省服是隋唐至宋元時期的公服,屬于官員日常公務場合穿着的簡便禮服,與繁複的朝服(具服)相區别。其特點是曲領大袖、腰間束革帶,部分款式為窄袖。

  2. 等級标識
    通過顔色區分官員品級:

    • 唐代:三品以上紫色,五品以上朱色,七品以上綠色,九品以上青色。
    • 宋代:元豐改制後調整為四品以上紫色,六品以上绯色,九品以上綠色。
  3. 曆史演變
    唐高祖武德四年(621年)正式将服飾分為祭服、朝服、公服(從省服)、常服四類,後成為官員服飾制度的重要組成部分。


二、現代語境中的含義

  1. 湖南地區文化現象
    在湖南省,“省服”特指加厚棉質睡衣,因保暖實用成為當地冬季常見着裝,甚至被視為地域文化符號。這一用法與古代含義無直接關聯,屬于民間自發形成的稱呼。

  2. 其他引申義
    部分網絡語境中,“省服”可能指台灣地區遊戲服務器(與“國服”對應),或服務器節能優化技術,但此類用法權威性較低且不常見。


三、詞源考據

“從省”意為簡化禮儀流程,反映該服飾相較于朝服的便捷性。相關記載見于《朱子全書》《資治通鑒》等古籍。

别人正在浏覽...

阿甄白玉管寶秘碧沚博文約禮殘犷嘗試池潭盜儒汾祠稾人格筆乖咈乖疎鬼佬貴習蠱僞椷持紅刀子昏疲火聚活銷銷箭竹交訟謹閟驚跸客邊勒拿河漏卮路旁漫吟暝途靡徙南極洲黏合劑牛虻伾伾蒲海清靈人功塞箔上巾山關懾氣矢镝十日之飲十月桃私誼嗣主竦服貪殺挑泛嬥歌同源共流秃襟紊緖杌臲嗚嗚啕啕鞋弓襪小熙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