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沙工具箱
現在位置:月沙工具箱 > 學習工具 > 漢語詞典

諱名的意思、諱名的詳細解釋

關鍵字:

諱名的解釋

避稱其名。《孟子·盡心下》:“諱名不諱姓,姓所同也,名所獨也。”《後漢書·李固傳》:“ 孔子 曰:‘智者見變思刑,愚者覩怪諱名。’天道無親,可為祗畏。” 清 顧炎武 《廟諱禦名議》:“臣聞諱名之禮,始自 周 人。”

詞語分解

專業解析

諱名是中國古代禮俗中特有的語言避諱現象,專指對尊長、君主或逝者姓名采取回避使用的行為。《漢語大詞典》将其定義為“避稱其名”,即在言語或書寫中刻意避免直接提及相關人物的本名,以此表達敬意或維護倫理秩序。

這一禮俗起源于周代,至秦漢時期形成完整制度。據《禮記·曲禮》記載,古人遵循“卒哭乃諱”的原則,親人離世後需立即啟動諱名程式。諱名制度具體包含兩個維度:一是“國諱”,即全民避用帝王及其先祖之名,如唐代為避太宗李世民諱,将中央六部之一的“民部”改為“戶部”;二是“家諱”,指家族内部對直系尊親之名的避用,宋代蘇洵為避父序諱,着述時遇“序”字皆改用“引”字替代。

諱名方法主要包含三種形式:改字法(用同義字替代原字)、缺筆法(書寫時省缺特定筆畫)和空字法(留白或标注“諱”字)。明代《字彙》特别指出,諱名不僅涉及文字使用,還包括語言交流中的同音字規避。該習俗雖在民國後逐漸淡化,但在宗族文化保留較好的地區,仍可見到婚帖、碑文等文書中的諱名遺風。

網絡擴展解釋

諱名是中國古代的一種禮儀習俗,核心含義是避免直接稱呼尊長或所尊敬之人的名字,以示敬意。以下是具體解釋:

  1. 傳統定義與起源
    諱名源于周代禮制,指對尊長(如君主、父母、師長)的名字避而不稱。例如《孟子·盡心下》提到“諱名不諱姓”,因姓氏為家族共有,而名字是個人獨有,需特别避諱。這一傳統在《後漢書》等典籍中均有記載,強調對天道的敬畏與倫理秩序的維護。

  2. 實施形式

    • 改名替代:遇到需避諱的字時改用同義字或缺筆書寫,如漢文帝名“恒”,“恒山”一度改稱“常山”。
    • 時間區分:生前稱“名”,死後稱“諱”,如唐代為避李世民諱,“民部”改為“戶部”。
  3. 文化意義
    諱名制度體現了儒家“尊尊”倫理,通過語言禁忌強化等級觀念和家族紐帶。顧炎武在《日知錄》中分析其“始于周人”,成為維護社會禮儀的重要工具。

  4. 現代引申
    當代語境下,諱名可引申為對隱私的保護,如使用筆名、化名避免暴露真實身份,但這一用法并非傳統核心含義,需結合具體語境理解。


權威典籍如《孟子》《後漢書》及詞典《漢典》均以“避稱尊長之名”為規範釋義,而現代引申義多見于網絡解釋,需注意區分語境。

别人正在浏覽...

傲俗把晤輩起悲酸鬓頭靫宬長陌長生天尺椽重新楚楚有緻初地雌牙裂嘴當值倒踏門大眼瞪小眼點次典護典史點照鄂都耳檐兒佛位根緝貫約固且漢酺灰朽翦刈警拔卷襞讵敢軍目峻刑開口椒寬心丸郎貓棱側骊牝利時及物氓伍密件茗荈沒齒難忘木斫内府牛彘胞昵語瑞龍腦晌午上周聖畧深谷私慕同母帷冒現狀顯祖揚名小亟小買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