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沙工具箱
現在位置:月沙工具箱 > 學習工具 > 漢語詞典

諱名的意思、諱名的詳細解釋

關鍵字:

諱名的解釋

避稱其名。《孟子·盡心下》:“諱名不諱姓,姓所同也,名所獨也。”《後漢書·李固傳》:“ 孔子 曰:‘智者見變思刑,愚者覩怪諱名。’天道無親,可為祗畏。” 清 顧炎武 《廟諱禦名議》:“臣聞諱名之禮,始自 周 人。”

詞語分解

網絡擴展解釋

諱名是中國古代的一種禮儀習俗,核心含義是避免直接稱呼尊長或所尊敬之人的名字,以示敬意。以下是具體解釋:

  1. 傳統定義與起源
    諱名源于周代禮制,指對尊長(如君主、父母、師長)的名字避而不稱。例如《孟子·盡心下》提到“諱名不諱姓”,因姓氏為家族共有,而名字是個人獨有,需特别避諱。這一傳統在《後漢書》等典籍中均有記載,強調對天道的敬畏與倫理秩序的維護。

  2. 實施形式

    • 改名替代:遇到需避諱的字時改用同義字或缺筆書寫,如漢文帝名“恒”,“恒山”一度改稱“常山”。
    • 時間區分:生前稱“名”,死後稱“諱”,如唐代為避李世民諱,“民部”改為“戶部”。
  3. 文化意義
    諱名制度體現了儒家“尊尊”倫理,通過語言禁忌強化等級觀念和家族紐帶。顧炎武在《日知錄》中分析其“始于周人”,成為維護社會禮儀的重要工具。

  4. 現代引申
    當代語境下,諱名可引申為對隱私的保護,如使用筆名、化名避免暴露真實身份,但這一用法并非傳統核心含義,需結合具體語境理解。


權威典籍如《孟子》《後漢書》及詞典《漢典》均以“避稱尊長之名”為規範釋義,而現代引申義多見于網絡解釋,需注意區分語境。

網絡擴展解釋二

《諱名》是什麼意思

《諱名》是一個成語,意為避免提及他人的真實姓名。這個成語源自古代禮制,和現代語境中的隱私概念有些相似,即在一定場合下,為了尊重他人或保護個人隱私,不主動提及對方的姓名。

拆分部首和筆畫

《諱名》中的漢字分解為:“言”和“品”。其中,“言”是表示語言的意思,作為左部旁,“品”則表示品質、品行,作為右部旁。

《諱名》共有10畫,其中“言”部分為2畫,“品”部分為8畫。

來源和繁體

《諱名》這個成語首次出現在《紅樓夢》一書中。在古代作品和文獻中,有關諱名的描述可以追溯到唐代。

在繁體字中,成語“諱名”的寫法為“諱名”。

古時候漢字寫法

在古代,成語“諱名”的漢字寫法可能有所不同。一種古代寫法是“謳名”,采用了不同的右部旁。還有一種寫法是“讴名”,在右部加入了一個“口”字旁。

例句

1. 在古代社交場合,人們通常會諱名避諱,以示尊重。

2. 為了保護個人隱私,諱名是一種常見的社交禮儀。

組詞

1. 諱莫如深:形容某人或某事的情況極為隱秘,讓人難以揣摩。

2. 避諱:避免提及或使用某個詞語,尤指對特定的話題保持沉默,或在某種環境中忌諱某種行為。

3. 諱飾:為了掩飾或隱藏真相而不敢或不願提及。

近義詞

隱姓埋名、隱名埋姓

反義詞

直言相告、直呼其名

别人正在浏覽...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