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沙工具箱
現在位置:月沙工具箱 > 學習工具 > 漢語詞典

五瘟使的意思、五瘟使的詳細解釋

關鍵字:

五瘟使的解釋

亦稱“ 五瘟神 ”。迷信傳說中主管人間疫病之神。 元 王實甫 《西廂記》第三本第一折:“我是箇散相思的五瘟使。”《白雪遺音·馬頭調·寄柬》:“我是五瘟神,專治人間的相思病。”

詞語分解

專業解析

五瘟使(又稱“五瘟神”“五方瘟神”)是中國古代道教與民間信仰中主司瘟疫疾病的神祇群體,其概念融合了五行學說與驅疫逐厲的宗教職能。以下從詞義、文化内涵及信仰演變角度詳細闡釋:


一、詞源與基本釋義

“五瘟使”由“五”與“瘟使”複合而成:


二、五瘟使的姓名與象征

據明代《三教源流搜神大全》記載,五瘟使各有名號、色服及象征物,對應五行屬性:

  1. 春瘟張元伯:青衣,執瓢與罐,主東方春季痘疹。
  2. 夏瘟劉元達:紅衣,執袋與劍,主南方夏季熱毒。
  3. 秋瘟趙公明:白衣,執錘,主西方秋季痢疾(注:後世演變為財神)。
  4. 冬瘟鐘士貴:黑衣,執扇,主北方冬季寒症。
  5. 總管中瘟史文業:黃袍,執玉如意,統轄四季瘟疫。

    (注:文獻依據見《三教源流搜神大全·卷四》)


三、文化内涵與信仰演變

  1. 五行哲學載體

    五瘟神體系将瘟疫歸因于五行失衡,如《黃帝内經》所言“五疫之至,皆相染易”,其神格化是對自然災異的解釋與應對策略,反映了“天人感應”思想。

  2. 從散疫到驅瘟的職能轉變

    早期信仰中五瘟使被視為播病者(如隋唐《諸病源候論》載“瘟鬼行疫”),宋代後逐漸轉化為可被祭祀勸誡的守護神。如道教“送瘟船”儀式,以紙船載瘟神像焚化,象征驅疫出境,體現民衆對瘟疫的敬畏與掌控訴求。

  3. 與其他神祇的融合

    部分瘟神職能被吸納進佛教、民間神系。如趙公明在《封神演義》中轉為財神,鐘馗亦兼有斬瘟職能,顯示信仰的跨體系流動性。


四、學術參考文獻

  1. 《三教源流搜神大全》(明·佚名):記載五瘟使名號與形象的核心文獻。

    → 來源:中國哲學書電子化計劃(鍊接

  2. 《諸病源候論》(隋·巢元方):分析瘟疫病因,反映早期瘟神觀。

    → 來源:中醫古籍數據庫(鍊接

  3. 《中國民間信仰研究》(烏丙安,1996):解析瘟神信仰的社會功能。

    → 來源:學術專著(ISBN 978-7-101-01506-7)


“五瘟使”是融合五行學說與瘟疫觀的神祇符號,其詞義演變折射出中國古代對疾病的認知從恐懼轉向禳解的集體心理,成為研究民俗醫學與宗教文化的重要切入點。

網絡擴展解釋

“五瘟使”是中國民間信仰及道教文化中的一組司掌瘟疫的神靈,其含義和背景可綜合以下要點解釋:

1.基本定義

“五瘟使”又稱“五瘟神”“五瘟使者”,是傳說中掌管瘟疫、疾病的神靈組合。古人認為他們既能散播瘟疫,也能通過祭祀被感化,轉為護佑人間免受疫病侵擾的神明,體現了對自然力量的敬畏與調和。

2.組成與職責

五瘟使由五位神明構成,分别對應四季和中央方位:

3.曆史起源與演變

4.文化意義與習俗

5.争議與差異

部分記載中冬瘟名稱存在“鐘仁貴”與“鐘士季”的分歧,可能因地域或版本差異導緻。

總結來看,“五瘟使”融合了古代對瘟疫的恐懼、道教神學改造及民間祈福實踐,是理解中國傳統災疫觀念和信仰演變的重要符號。若需進一步考證具體文獻或習俗,可參考道教典籍《三教源流搜神大全》及地方民俗記錄。

别人正在浏覽...

哀悃敗種寶蓋不絕如發稱紀稱詠陳見絺巾恥笑東省二王非謂伏突甘居告老還家戈法貢公喜貫族海戰寒苦皓皜濠州真人闳卓讙谑花朝月夕胡釘鉸活該講平誡厲濟農謹洽鸠占髋髀棱嶒斂含令官利時及物鸾縧祿養貌色名不虛傳凝心旁妻片月輕恬奇形怪狀韌性容電器濡頭山罽山家聖顔詩偈水泊沓冒特表衛星城仙誕仙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