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沙工具箱
現在位置:月沙工具箱 > 學習工具 > 漢語詞典

花朝月夕的意思、花朝月夕的詳細解釋

關鍵字:

花朝月夕的解釋

[beautiful scene on a bright day] 亦作“花晨月夕”。二月十五為花朝,八月十五為月夕,引伸指良辰美景

每花朝月夕,與賓佐賦詠,甚有情緻。——《舊唐書·羅威傳》

詳細解釋

(1).猶言良辰美景。《舊唐書·羅威傳》:“每花朝月夕,與賓佐賦詠,甚有情緻。” 元 白樸 《駐馬聽·歌》曲:“花朝月夜,箇中唯有 杜韋娘 。” 明 胡應麟 《詩薮續編·國朝下》:“每花朝月夕,文酒雍容,窮極勝事,今半化異物矣。”《紅樓夢》第一○二回:“到了花朝月夕,依舊相約玩耍。”亦作“ 花朝月夜 ”、“ 花晨月夕 ”。 南朝 梁元帝 《春别應令詩》:“花朝月夜動春心,誰忍相思今不見。” 唐 陳子良 《隋新城郡東曹掾蕭平仲诔》:“花朝月夜,置酒題篇。” 清 汪汝謙 《畫舫約》:“花晨月夕,如乘彩雲而登碧落。”

(2).特指農曆二月半和八月半。 明 田汝成 《熙朝樂事》:“二月十五日為花朝節。蓋花朝月夕,世俗恒言。二八兩月為春秋之中,故以二月半為花朝,八月半為月夕也。”參見“ 花朝節 ”、“ 月夕 ”。

詞語分解

網絡擴展解釋

“花朝月夕”是一個漢語成語,其含義和用法可綜合多個權威來源進行解釋:

一、基本釋義

“花朝月夕”字面指鮮花盛開的早晨和明月皎潔的夜晚,常用來形容美好的時光與景物,表達對自然美景或愉悅情境的贊美。例如:“如此花朝月夕,實在適合與友人出遊。”

二、出處與典故

該成語最早出自《舊唐書·羅威傳》:“每花朝月夕,與賓佐賦詠,甚有情緻。”,描述了唐代節度使羅威與賓客在良辰美景中賦詩的情景。元代施惠的《幽閨記·少不知愁》中也有相關引用。

三、用法與延伸

  1. 時間指代
    舊時特指農曆二月十五(花朝節)和八月十五(中秋節),分别對應春季賞花與秋季賞月的傳統節日。
  2. 文學意境
    在詩詞、散文中多用于渲染浪漫氛圍,如《紅樓夢》中“到了花朝月夕,依舊相約玩耍”。

四、近義詞與反義詞

五、補充說明

部分資料提到該成語隱含“時間短暫”之意,但主流解釋仍以“美好時光”為核心,需結合具體語境理解。例如“地久天長,花朝月夕”中,則強調美好事物長久相伴的意境。

如需進一步了解曆史典故或文學用例,可參考《舊唐書》原文或古典文學作品。

網絡擴展解釋二

花朝月夕

《花朝月夕》這個詞形象地描述了花朝和月夕這兩個時刻,融合了自然景觀和時間的美妙。它通過将花朝和月夕作為代表,表達了花開花落、月圓月缺的循環變化,以及人們對自然景觀和時間流逝的感受。

拆分部首和筆畫:

《花朝月夕》由兩個漢字組成。其中,“花”字的部首是“艹”字旁,總計7筆;“朝”字的部首是“月”字旁,共計12筆。這兩個字各自都是常用字,具有比較常見的結構和筆畫。

來源:

《花朝月夕》一詞最早見于南宋文學家楊萬裡的《剡中雪後即事》詩:“剡中春草曉睛開,夾徑花朝,入看正欲勻洗;夕陽月夕,一簾幽夢,殷勤罩逐山靈。”這首詩中用“花朝”和“月夕”描述了春天的景色,形成了一個有趣的類比。

繁體:

《花朝月夕》的繁體字寫法是「花朝月夕」,與簡體字的寫法幾乎一緻。

古時候漢字寫法:

在古時候,花字的旁邊加上“豐”字旁,表示“花開得豐盛”。朝字的上部分是“老”字旁,表示“月亮上升的樣子”。夕字則是由“大”字旁和“又”字旁組成,表示“太陽下落的樣子”。這些寫法在現代已不太常見,但可以看到古代對字義的表述。

例句:

1. 每當花朝時分,整個花園都彌漫着花香和陽光。

2. 月夕時分,皎潔的月光灑在大地上,宛如銀河鑲嵌在天宇之中。

組詞:

夕陽、夕照、月光、月色、花朝、花開、花香

近義詞:

花好月圓、花開花落、望花、望月

反義詞:

花謝、月缺、望花卻步、望月無眠

别人正在浏覽...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