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沙工具箱
現在位置:月沙工具箱 > 學習工具 > 漢語詞典

花朝月夕的意思、花朝月夕的詳細解釋

關鍵字:

花朝月夕的解釋

[beautiful scene on a bright day] 亦作“花晨月夕”。二月十五為花朝,八月十五為月夕,引伸指良辰美景

每花朝月夕,與賓佐賦詠,甚有情緻。——《舊唐書·羅威傳》

詳細解釋

(1).猶言良辰美景。《舊唐書·羅威傳》:“每花朝月夕,與賓佐賦詠,甚有情緻。” 元 白樸 《駐馬聽·歌》曲:“花朝月夜,箇中唯有 杜韋娘 。” 明 胡應麟 《詩薮續編·國朝下》:“每花朝月夕,文酒雍容,窮極勝事,今半化異物矣。”《紅樓夢》第一○二回:“到了花朝月夕,依舊相約玩耍。”亦作“ 花朝月夜 ”、“ 花晨月夕 ”。 南朝 梁元帝 《春别應令詩》:“花朝月夜動春心,誰忍相思今不見。” 唐 陳子良 《隋新城郡東曹掾蕭平仲诔》:“花朝月夜,置酒題篇。” 清 汪汝謙 《畫舫約》:“花晨月夕,如乘彩雲而登碧落。”

(2).特指農曆二月半和八月半。 明 田汝成 《熙朝樂事》:“二月十五日為花朝節。蓋花朝月夕,世俗恒言。二八兩月為春秋之中,故以二月半為花朝,八月半為月夕也。”參見“ 花朝節 ”、“ 月夕 ”。

詞語分解

專業解析

"花朝月夕"是一個富有詩意的漢語成語,其核心含義是指良辰美景,特指美好的時光和景色,尤其與春花和明月相關,常用來形容幽雅美好的環境或時光。

從漢語詞典角度詳細解釋如下:

  1. 字面與引申義:

    • 花朝:字面指百花盛開的早晨或春日,也特指中國傳統節日“花朝節”(農曆二月十五或二月初二、二月十二等,各地習俗不同),是百花的生日,人們賞花、踏青。
    • 月夕:字面指月色美好的夜晚,特指農曆八月十五的中秋節(也稱“月夕”),是賞月的佳節。
    • 組合義:将“花朝”與“月夕”并列,泛指所有像花朝節賞花、月夕節賞月那樣美好、令人愉悅的時節和景緻。它超越了具體的節日,泛指一切春花爛漫、明月皎潔的美好時光與景色。
  2. 強調美好與閑適:

    • 這個成語不僅指客觀存在的自然美景(春花、秋月),更強調人在此情此景下的主觀感受——心情愉悅、生活閑適、意境優美。它描繪的是一種令人心曠神怡、悠然自得的氛圍和心境。
  3. 用法:

    • 通常作主語、賓語或定語。
    • 例句參考:在花朝月夕之時,與好友品茗賞景,實乃人生樂事。(強調在美好時光中的活動與感受)

權威典籍出處參考:

現代權威辭書釋義參考:

“花朝月夕”凝練地概括了以春花秋月為代表的美好自然景物及其所伴隨的愉悅時光,是漢語中描繪良辰美景、閑適生活的經典成語,承載着深厚的文化意蘊。

網絡擴展解釋

“花朝月夕”是一個漢語成語,其含義和用法可綜合多個權威來源進行解釋:

一、基本釋義

“花朝月夕”字面指鮮花盛開的早晨和明月皎潔的夜晚,常用來形容美好的時光與景物,表達對自然美景或愉悅情境的贊美。例如:“如此花朝月夕,實在適合與友人出遊。”

二、出處與典故

該成語最早出自《舊唐書·羅威傳》:“每花朝月夕,與賓佐賦詠,甚有情緻。”,描述了唐代節度使羅威與賓客在良辰美景中賦詩的情景。元代施惠的《幽閨記·少不知愁》中也有相關引用。

三、用法與延伸

  1. 時間指代
    舊時特指農曆二月十五(花朝節)和八月十五(中秋節),分别對應春季賞花與秋季賞月的傳統節日。
  2. 文學意境
    在詩詞、散文中多用于渲染浪漫氛圍,如《紅樓夢》中“到了花朝月夕,依舊相約玩耍”。

四、近義詞與反義詞

五、補充說明

部分資料提到該成語隱含“時間短暫”之意,但主流解釋仍以“美好時光”為核心,需結合具體語境理解。例如“地久天長,花朝月夕”中,則強調美好事物長久相伴的意境。

如需進一步了解曆史典故或文學用例,可參考《舊唐書》原文或古典文學作品。

别人正在浏覽...

白高帽蔔士不移時層層疊疊察己知人差移辭費怠懈打口哨大神大竈疊地督厲發昏反反飛瞰風帳負途高視傀然國桢害口碜行規衡從後歲輝煥擊敗精料廄庫老驢臉水靈潤鲡鯣隆心鹭約鷗盟磨嘴凝聚力鵬蜩鋪過錢糧欽不定祈向權嬖柔胎灑利讪毀痁疾燒灼感收離聚散疏決碩俊素精鐵力木體用曈胧尾腔夏布笑嬉嬉歇家郄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