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destitute;poverty-stricken]
(2) 受寒凍之苦
松柏雖寒苦,羞逐桃李春。——李白詩
(3) 貧窮困苦
寒苦的生活
(1).嚴寒艱苦。《史記·匈奴列傳》:“單于即不能,即南面而臣於 漢 。何徒遠走,亡匿於幕北寒苦無水草之地,毋為也。” 南朝 梁簡文帝 《雁門太守行》之一:“寒苦春難覺,邊城秋易知。” 宋 蘇轼 《答李端叔書》:“歲行盡,寒苦,惟萬萬節哀強食。”
(2).貧窮困苦;寒微清苦。 漢 焦贛 《易林·鹹之中孚》:“寒苦之國,利不可得。”《後漢書·丁鴻傳》:“初, 綝 從 世祖 征伐, 鴻 獨與弟 盛 居,憐 盛 幼小而共寒苦。” 宋 範仲淹 《同年魏介之會上作》詩:“寒苦同登甲乙科,天涯相對合如何!” 孫犁 《秀露集·鄉裡舊聞》:“秋天,他到地裡拾此黑豆、黃豆,即使他在地頭地腦偷一些,人們都知道他寒苦,也都睜一個眼,閉一個眼,不忍去說他。”
(3).指寒微清苦的人。 元 辛文房 《唐才子傳·邵谒》:“時, 溫庭筠 主試,憫擢寒苦,乃榜 謁 詩三十餘篇,以振公道。”
(4).形容詩文的風格冷峭瘦硬。 宋 王禹偁 《送牛冕序》:“遊館殿,專筆削,褒善貶惡,有 班 、 馬 之辭焉;好風什,多吟詠,寒苦清麗,有 元 、 白 之思焉。” 宋 陸遊 《南唐書·伍喬傳》:“﹝ 伍喬 ﹞力於學詩,調寒苦,每有瘦童羸馬之歎。” 宋 胡仔 《苕溪漁隱叢話前集·任子固》:“ 潘子真 《詩話》雲:‘ 任大中 子固 , 三衢 人,老于儒學,作詩寒苦。’”
寒苦是漢語複合詞,由“寒”與“苦”二字組合而成,其含義可從字源、本義及引申義三個層面解析:
本義指氣溫低、寒冷。《說文解字》釋:“寒,凍也。從人在宀下,以茻薦覆之,下有仌(冰)。” 引申為生活困窘、貧瘠。
原指味覺之苦澀,《說文解字》稱:“苦,大苦苓也。” 後擴展為身心遭受的艱難、痛苦。
寒苦指物質匮乏與精神困頓的雙重困境,具體包含:
例:《漢語大詞典》釋義為“貧窮困苦”,如“寒苦之地”形容資源貧瘠的生存環境。
例:王維《偶然作》詩“妻子張白鹇,結罝映深竹。未食已先憂,寒苦同鬼窟”,以“寒苦”映射民生疾苦。
在古典文學中,“寒苦”常被賦予象征意義:
杜甫《自京赴奉先縣詠懷五百字》“朱門酒肉臭,路有凍死骨”,以“凍骨”暗寫百姓寒苦之狀。
如“寒苦自守”形容清貧環境中堅守節操,見于《宋史·隱逸傳》對士人不慕榮利的記載。
現代漢語中,“寒苦”多用于書面語或文學創作,強調極端貧困與心靈煎熬的交織,如“寒苦歲月”“寒苦出身”等表述,常見于曆史叙事與人物傳記。
權威來源參考
“寒苦”是一個漢語詞彙,其含義可從以下幾個方面綜合解析:
該詞最早見于漢代焦贛《易林·鹹之中孚》:“寒苦之國,利不可得”,後廣泛用于詩詞與史籍中。
以上内容綜合了詞典釋義、例句及曆史文獻,如需更完整信息可參考相關網頁來源。
暗經蚌中月彪形脖兒梗不違炒房朝元閣饬刑毳毳呾逹酖酒旦望斷梗妨要梵塔伏機芙蓉園俘邑改革派感知高枕逛燈棺錢詭産顧命孤艇皇策晦淫健倒恝視及第花藉稿進境窭國拘谫兩頭蛇轹釜待炊領給蘆哨呐呐譨譨貧雇農破葉箭巧夕情熱傾霣睿監燒鍊失日施設水霸黍離之悲説士梳雪王何文榭文章樹消遣屟屣謝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