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沙工具箱
现在位置:月沙工具箱 > 学习工具 > 汉语词典

五瘟使的意思、五瘟使的详细解释

关键字:

五瘟使的解释

亦称“ 五瘟神 ”。迷信传说中主管人间疫病之神。 元 王实甫 《西厢记》第三本第一折:“我是箇散相思的五瘟使。”《白雪遗音·马头调·寄柬》:“我是五瘟神,专治人间的相思病。”

词语分解

专业解析

五瘟使(又称“五瘟神”“五方瘟神”)是中国古代道教与民间信仰中主司瘟疫疾病的神祇群体,其概念融合了五行学说与驱疫逐厉的宗教职能。以下从词义、文化内涵及信仰演变角度详细阐释:


一、词源与基本释义

“五瘟使”由“五”与“瘟使”复合而成:


二、五瘟使的姓名与象征

据明代《三教源流搜神大全》记载,五瘟使各有名号、色服及象征物,对应五行属性:

  1. 春瘟张元伯:青衣,执瓢与罐,主东方春季痘疹。
  2. 夏瘟刘元达:红衣,执袋与剑,主南方夏季热毒。
  3. 秋瘟赵公明:白衣,执锤,主西方秋季痢疾(注:后世演变为财神)。
  4. 冬瘟钟士贵:黑衣,执扇,主北方冬季寒症。
  5. 总管中瘟史文业:黄袍,执玉如意,统辖四季瘟疫。

    (注:文献依据见《三教源流搜神大全·卷四》)


三、文化内涵与信仰演变

  1. 五行哲学载体

    五瘟神体系将瘟疫归因于五行失衡,如《黄帝内经》所言“五疫之至,皆相染易”,其神格化是对自然灾异的解释与应对策略,反映了“天人感应”思想。

  2. 从散疫到驱瘟的职能转变

    早期信仰中五瘟使被视为播病者(如隋唐《诸病源候论》载“瘟鬼行疫”),宋代后逐渐转化为可被祭祀劝诫的守护神。如道教“送瘟船”仪式,以纸船载瘟神像焚化,象征驱疫出境,体现民众对瘟疫的敬畏与掌控诉求。

  3. 与其他神祇的融合

    部分瘟神职能被吸纳进佛教、民间神系。如赵公明在《封神演义》中转为财神,钟馗亦兼有斩瘟职能,显示信仰的跨体系流动性。


四、学术参考文献

  1. 《三教源流搜神大全》(明·佚名):记载五瘟使名号与形象的核心文献。

    → 来源:中国哲学书电子化计划(链接

  2. 《诸病源候论》(隋·巢元方):分析瘟疫病因,反映早期瘟神观。

    → 来源:中医古籍数据库(链接

  3. 《中国民间信仰研究》(乌丙安,1996):解析瘟神信仰的社会功能。

    → 来源:学术专著(ISBN 978-7-101-01506-7)


“五瘟使”是融合五行学说与瘟疫观的神祇符号,其词义演变折射出中国古代对疾病的认知从恐惧转向禳解的集体心理,成为研究民俗医学与宗教文化的重要切入点。

网络扩展解释

“五瘟使”是中国民间信仰及道教文化中的一组司掌瘟疫的神灵,其含义和背景可综合以下要点解释:

1.基本定义

“五瘟使”又称“五瘟神”“五瘟使者”,是传说中掌管瘟疫、疾病的神灵组合。古人认为他们既能散播瘟疫,也能通过祭祀被感化,转为护佑人间免受疫病侵扰的神明,体现了对自然力量的敬畏与调和。

2.组成与职责

五瘟使由五位神明构成,分别对应四季和中央方位:

3.历史起源与演变

4.文化意义与习俗

5.争议与差异

部分记载中冬瘟名称存在“钟仁贵”与“钟士季”的分歧,可能因地域或版本差异导致。

总结来看,“五瘟使”融合了古代对瘟疫的恐惧、道教神学改造及民间祈福实践,是理解中国传统灾疫观念和信仰演变的重要符号。若需进一步考证具体文献或习俗,可参考道教典籍《三教源流搜神大全》及地方民俗记录。

别人正在浏览...

爱色阿磨白龙臛暴察北学崩圮边茶长列迟莫充馁顇族答策大拇哥定极断首发歪符同阁鲜苟存刮肉归径海檝含虚耗惫好强黑度拣择剿截寄打静女进酌骏迈跨鞍夸丽困约料鬭离怀莅丧离位鸾冕默喻扭拽蜺字疋似清标晴窗青羊亲厚弱点散剂生活资料神酒守早属篇太阴草讨扑尾期窝脖校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