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沙工具箱
現在位置:月沙工具箱 > 學習工具 > 漢語詞典

於菟的意思、於菟的詳細解釋

關鍵字:

於菟的解釋

[tiger] 古時楚國人對“虎”的稱呼

詳細解釋

虎的别稱。《左傳·宣公四年》:“ 楚 人謂乳穀,謂虎於菟。” 陸德明 釋文:“於,音烏。”《漢書·叙傳上》作“於檡”, 顔師古 注:“檡,字或作‘菟’。” 唐 杜甫 《戲作俳諧體遣悶》詩之二:“於菟侵客恨,粔籹作人情。” 宋 黃庭堅 《奉和文潛贈無咎以既見君子胡為不喜為韻》:“何用知如此,文采似於菟。” 明 陶宗儀 《辍耕錄·朱張》:“左右僕從皆佩於菟金符,為萬戶、千戶。” 魯迅 《答客诮》詩:“知否興風狂嘯者,回眸時看小於菟。”

詞語分解

網絡擴展解釋

“於菟”是古漢語中對“虎”的别稱,其含義與文化背景可綜合以下内容解釋:

  1. 詞源與基本釋義
    該詞最早見于《左傳·宣公四年》:“楚人謂乳谷,謂虎於菟。”,表明春秋時期楚地(今湖北一帶)将虎稱為“於菟”。其讀音為wū tú(“於”古音同“烏”),而非現代常見的“yú tú”。

  2. 文化與民俗延伸
    在青海黃南藏族自治州的土族中,“於菟”演變為一種古老的祭祀舞蹈。舞者裝扮成虎形,通過拟獸舞蹈驅邪祈福,被視作古羌族文化的“活化石”,體現了原始圖騰崇拜與驅疫儀式結合的特點。

  3. 字形與讀音關聯

    • “菟”字為草字頭加“兔”,但在“於菟”中并非指兔子,而是楚語對虎的拟音字。
    • 單獨使用時,“菟”可讀tù(如菟絲子)或tú(僅用于“於菟”一詞)。
  4. 曆史文獻與引用
    除《左傳》外,唐代杜甫詩句“於菟侵客恨”(《戲作俳諧體遣悶》),以及《漢書》《辭海》等典籍均沿用此稱,進一步佐證其作為虎别稱的權威性。

“於菟”是兼具語言學價值與民俗意義的古語詞,既反映楚地方言特色,又在當代民族文化中得以活态傳承。如需更深入考據,可參考《左傳》原文及青海民俗研究資料。

網絡擴展解釋二

於菟的意思

《於菟》(yú tú)是一個古代漢字,其意思指的是“烏鲔魚”的别稱。

於菟的拆分部首和筆畫

《於菟》的部首分别是“斤”和“艸”,其中“斤”為左邊部分,表示木材;“艸”為右邊部分,表示植物。該字共有14畫。

於菟的來源

《於菟》這個字最早見于《爾雅·釋韭菜》一書中,用來描述黑色的魚類。在古漢語中,烏鲔魚是一種特殊的魚類,因為它的皮膚呈現出黑色。

於菟的繁體書寫

《於菟》的繁體字形為「於菟」。

古時候漢字寫法

在古時候,漢字的寫法與現代有所不同。例如,古代的《於菟》字寫作「于菟」。字形偏向簡單,筆畫劃分較為簡潔。

於菟的例句

1. 他捕捉到了一條於菟。

2. 於菟常生活在深海裡。

於菟的組詞

1. 於菟魚:用來指代烏鲔魚。

2. 菟絲子:一種植物的别稱,用于中藥或烹饪。

於菟的近義詞

烏鲔魚、黑鲔魚

於菟的反義詞

非於菟

别人正在浏覽...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