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沙工具箱
现在位置:月沙工具箱 > 学习工具 > 汉语词典

於菟的意思、於菟的详细解释

关键字:

於菟的解释

[tiger] 古时楚国人对“虎”的称呼

详细解释

虎的别称。《左传·宣公四年》:“ 楚 人谓乳穀,谓虎於菟。” 陆德明 释文:“於,音乌。”《汉书·叙传上》作“於檡”, 颜师古 注:“檡,字或作‘菟’。” 唐 杜甫 《戏作俳谐体遣闷》诗之二:“於菟侵客恨,粔籹作人情。” 宋 黄庭坚 《奉和文潜赠无咎以既见君子胡为不喜为韵》:“何用知如此,文采似於菟。” 明 陶宗仪 《辍耕录·朱张》:“左右僕从皆佩於菟金符,为万户、千户。” 鲁迅 《答客诮》诗:“知否兴风狂啸者,回眸时看小於菟。”

词语分解

专业解析

於菟(读音:wū tú),是汉语中一个古雅且具有特定文化内涵的词汇,主要用作老虎的别称。该词源自古汉语,承载着丰富的历史文化信息。以下从汉语词典角度对其详细释义:

  1. 核心释义:虎的别称

    • 於菟在古代文献中,特指老虎。此义项最早可追溯至先秦典籍《左传·宣公四年》。其中记载楚国令尹子文的故事:其母郧夫人与斗伯比私通生子,弃于云梦泽,却有老虎为其哺乳。楚人称“乳”为“穀”(gòu),称“虎”为“於菟”,故将此子命名为“鬥穀於菟”(字子文)。此典故确立了“於菟”作为虎的别称。
    • 此用法在古代文学作品中时有出现,用以指代老虎,带有古奥典雅的色彩。
  2. 词源与读音考辨

    • “於菟”是一个古楚地方言词。根据语言学家研究(如王力《汉语史稿》),其读音反映了上古汉语的语音特点。“於”在此处读作“wū”,不读“yú”;“菟”读作“tú”,不读“tù”。
    • 其词源可能与古楚语对虎的称呼有关,是汉语吸收方言词汇的例证。
  3. 文化意蕴与相关习俗

    • 除了作为虎的别称,“於菟”一词还关联着特定的民俗活动。例如,在中国青海省黄南藏族自治州同仁县年都乎村,流传着一种古老的民间祭祀舞蹈“跳於菟”(土族於菟)。舞者装扮成老虎模样(即“於菟”),驱邪逐疫,祈求平安。此习俗被列入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体现了“於菟”一词在民俗文化中的深远影响。
    • 东汉应劭《风俗通义·祀典》中提及:“虎者,阳物,百兽之长也。能执搏挫锐,噬食鬼魅。”这反映了古人视虎为阳刚威猛、驱邪避害的象征,与“於菟”作为虎的别称所承载的文化内涵一致。

“於菟”(wū tú)是一个源自古代楚地方言的词汇,核心含义是老虎的别称,其典故最早见于《左传》。它不仅是一个古语词,体现了汉语词汇的丰富性和历史层次,还深深植根于中国传统文化与民俗活动之中,承载着驱邪纳福的象征意义。

主要参考来源:

  1. 《汉语大词典》(罗竹风主编) - “於菟”词条释义。
  2. 王力《汉语史稿》 - 关于古音及方言词汇的论述。
  3. 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网 - 对青海“跳於菟”习俗的介绍。
  4. 应劭《风俗通义·祀典》 - 关于虎的象征意义的记载。

网络扩展解释

“於菟”是古汉语中对“虎”的别称,其含义与文化背景可综合以下内容解释:

  1. 词源与基本释义
    该词最早见于《左传·宣公四年》:“楚人谓乳谷,谓虎於菟。”,表明春秋时期楚地(今湖北一带)将虎称为“於菟”。其读音为wū tú(“於”古音同“乌”),而非现代常见的“yú tú”。

  2. 文化与民俗延伸
    在青海黄南藏族自治州的土族中,“於菟”演变为一种古老的祭祀舞蹈。舞者装扮成虎形,通过拟兽舞蹈驱邪祈福,被视作古羌族文化的“活化石”,体现了原始图腾崇拜与驱疫仪式结合的特点。

  3. 字形与读音关联

    • “菟”字为草字头加“兔”,但在“於菟”中并非指兔子,而是楚语对虎的拟音字。
    • 单独使用时,“菟”可读tù(如菟丝子)或tú(仅用于“於菟”一词)。
  4. 历史文献与引用
    除《左传》外,唐代杜甫诗句“於菟侵客恨”(《戏作俳谐体遣闷》),以及《汉书》《辞海》等典籍均沿用此称,进一步佐证其作为虎别称的权威性。

“於菟”是兼具语言学价值与民俗意义的古语词,既反映楚地方言特色,又在当代民族文化中得以活态传承。如需更深入考据,可参考《左传》原文及青海民俗研究资料。

别人正在浏览...

饱馁悲文避烦斗捷不待蓍龟不当事参轨抄近宸轩打出调入打诨插科翟车杜父鱼浮淖肤使篙梢黄骨髓强嘴拗舌驾校救生堤纪限卷襞孔雀空尠暌违来秋潦岁连雁林黄律院莽大夫茫渺弭从侨吴亲驾屈尊就卑任前认业蠕蜚骚策赏静十八侯诗坛祭酒刷色水银古瞬息万变四境丝衣宋学淘井题刻通绰通课司外秧儿五原乡问小败枭鸱心断新福利经济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