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沙工具箱
现在位置:月沙工具箱 > 学习工具 > 汉语词典

於菟的意思、於菟的详细解释

关键字:

於菟的解释

[tiger] 古时楚国人对“虎”的称呼

详细解释

虎的别称。《左传·宣公四年》:“ 楚 人谓乳穀,谓虎於菟。” 陆德明 释文:“於,音乌。”《汉书·叙传上》作“於檡”, 颜师古 注:“檡,字或作‘菟’。” 唐 杜甫 《戏作俳谐体遣闷》诗之二:“於菟侵客恨,粔籹作人情。” 宋 黄庭坚 《奉和文潜赠无咎以既见君子胡为不喜为韵》:“何用知如此,文采似於菟。” 明 陶宗仪 《辍耕录·朱张》:“左右僕从皆佩於菟金符,为万户、千户。” 鲁迅 《答客诮》诗:“知否兴风狂啸者,回眸时看小於菟。”

词语分解

网络扩展解释

“於菟”是古汉语中对“虎”的别称,其含义与文化背景可综合以下内容解释:

  1. 词源与基本释义
    该词最早见于《左传·宣公四年》:“楚人谓乳谷,谓虎於菟。”,表明春秋时期楚地(今湖北一带)将虎称为“於菟”。其读音为wū tú(“於”古音同“乌”),而非现代常见的“yú tú”。

  2. 文化与民俗延伸
    在青海黄南藏族自治州的土族中,“於菟”演变为一种古老的祭祀舞蹈。舞者装扮成虎形,通过拟兽舞蹈驱邪祈福,被视作古羌族文化的“活化石”,体现了原始图腾崇拜与驱疫仪式结合的特点。

  3. 字形与读音关联

    • “菟”字为草字头加“兔”,但在“於菟”中并非指兔子,而是楚语对虎的拟音字。
    • 单独使用时,“菟”可读tù(如菟丝子)或tú(仅用于“於菟”一词)。
  4. 历史文献与引用
    除《左传》外,唐代杜甫诗句“於菟侵客恨”(《戏作俳谐体遣闷》),以及《汉书》《辞海》等典籍均沿用此称,进一步佐证其作为虎别称的权威性。

“於菟”是兼具语言学价值与民俗意义的古语词,既反映楚地方言特色,又在当代民族文化中得以活态传承。如需更深入考据,可参考《左传》原文及青海民俗研究资料。

网络扩展解释二

於菟的意思

《於菟》(yú tú)是一个古代汉字,其意思指的是“乌鲔鱼”的别称。

於菟的拆分部首和笔画

《於菟》的部首分别是“斤”和“艸”,其中“斤”为左边部分,表示木材;“艸”为右边部分,表示植物。该字共有14画。

於菟的来源

《於菟》这个字最早见于《尔雅·释韭菜》一书中,用来描述黑色的鱼类。在古汉语中,乌鲔鱼是一种特殊的鱼类,因为它的皮肤呈现出黑色。

於菟的繁体书写

《於菟》的繁体字形为「於菟」。

古时候汉字写法

在古时候,汉字的写法与现代有所不同。例如,古代的《於菟》字写作「于菟」。字形偏向简单,笔画划分较为简洁。

於菟的例句

1. 他捕捉到了一条於菟。

2. 於菟常生活在深海里。

於菟的组词

1. 於菟鱼:用来指代乌鲔鱼。

2. 菟丝子:一种植物的别称,用于中药或烹饪。

於菟的近义词

乌鲔鱼、黑鲔鱼

於菟的反义词

非於菟

别人正在浏览...

宝肆拔着短筹标塔鳖拗卜筊侧泳乘肩陈列品驰燿粹白殆无虚日打破闷葫芦电子管方式副乘概见刮板关检官样文章归祔骇愕含哀挥泗婚介建亥骄暴藉略警务精湛锦衣玉食稷神九弦琴眷奬捐局举步生风劳承恋缠灵怀领使论治卖国求荣靡弱目极木位跑楼品鉴乾胏且不说戚切虬梭三十六洞天贳账双林顺潮听觉体育课陀罗香红效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