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沙工具箱
現在位置:月沙工具箱 > 學習工具 > 漢語詞典

社廟的意思、社廟的詳細解釋

關鍵字:

社廟的解釋

(1).社與宗廟。《宋書·武帝紀論》:“ 晉 自社廟南遷,祿去王室,朝權國命,遞歸台輔。”

(2).舊時祭祀土地神之廟。《晉書·郭璞傳》:“ 璞 曰:‘得健夫二三十人,皆持長竿,東行三十裡,有丘林社廟者,便以竿拍打,當得一物,宜急持歸。’” 魯迅 《彷徨·長明燈》:“聽說:有一天他的祖父帶他進社廟去,教他拜社老爺、瘟将軍、王靈官老爺,他就害怕了,硬不拜,跑了出來,從此便有些怪。”

詞語分解

專業解析

社廟是中國古代傳統祭祀場所的專稱,由“社”與“廟”二字複合構成。從字源分析,“社”本義為土地神,《漢語大詞典》釋為“古代謂土地神”,其甲骨文字形作“土”,象征祭祀土神的方壇;“廟”原指供奉祖先神位的建築,《說文解字》載“廟,尊先祖皃也”,後引申為供奉神靈的場所。

在禮制功能層面,社廟特指官方或民間設立的祭祀土地神的固定場所。據《禮記·祭法》記載,周代已形成“王為群姓立社曰大社,諸侯為百姓立社曰國社”的等級制度,社廟既是祈求五谷豐登的宗教空間,也是宣示政治權力的象征。漢代鄭玄注《周禮》時強調“社者,五土之總神”,說明社廟祭祀涵蓋山林、川澤、丘陵等多元地理形态。

建築形制方面,社廟多采用“壇而不屋”的露天結構,《禮記·郊特牲》載“社祭土而主陰氣”,故早期社廟僅設夯土築台,後逐漸發展為配有殿宇的複合建築群。現存北京社稷壇仍保留明清時期“五色土”方壇格局,印證古籍中“東方青土、南方赤土、西方白土、北方黑土、中央黃土”的祭祀傳統。

當代語言應用中,“社廟”一詞仍見于地方志及民俗研究文獻,如《中國地方志民俗資料彙編》收錄多省“春社祭廟”的節俗記載。在宗教學領域,社廟被界定為“自然神崇拜與祖先崇拜融合的産物”,兼具宗教儀式與社區治理雙重功能。


參考資料

漢語大詞典編輯委員會. 漢語大詞典(第二版)[M]. 上海辭書出版社, 2023.

許慎. 說文解字注[M]. 中華書局, 2013.

孫希旦. 禮記集解[M]. 中華書局, 1989.

鄭玄注, 賈公彥疏. 周禮注疏[M]. 上海古籍出版社, 2010.

于倬雲. 中國古代建築史(第三卷)[M]. 中國建築工業出版社, 2009.

丁世良, 趙放. 中國地方志民俗資料彙編[M]. 書目文獻出版社, 1995.

金澤. 宗教人類學導論[M]. 宗教文化出版社, 2021.

網絡擴展解釋

“社廟”一詞在漢語中有兩層核心含義,綜合曆史文獻和現代解釋如下:

一、社與宗廟的合稱
指古代祭祀土地神(社)和祖先(宗廟)的場所,常用于國家層面的祭祀體系。例如《宋書·武帝紀論》記載“晉自社廟南遷”,反映了社廟作為政權象征的遷移。

二、祭祀土地神的廟宇
民間俗稱的“土地廟”,用于供奉土地神以祈求豐收或平安。如《晉書·郭璞傳》提到通過社廟祭祀活動驅邪,魯迅《彷徨·長明燈》中則描述了社廟内供奉社老爺、瘟将軍等神像的習俗。

補充說明

以上解釋綜合了曆史文獻和民俗實例,具體細節可參考《宋書》《晉書》等原始文獻。

别人正在浏覽...

變商碧幽幽镈人成緒崇觀傳真電報澹然膽子刀芒禱請電量攧窨鼎鼎大名東兵恩重丘山反政富貴紅孤都海東黃糯怳惘讙聚諓諓交好金箓雲籤津童就湯下麪基阯空衍裡程計泠毛柳床麥糟麪勃磨損孥戮判司缥醪潛聲旗開得勝青駹馬傾情秋行夏令勸喻取女如湯潑雪掃眉才子身敗名裂聳肩曲背天高氣爽渟涵突杌王良蝸角蠅頭誣僞無儀相盈霄客鞋頭奚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