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謙恭的品德。《國語·晉語九》:“昔先主 文子 少釁於難,從 姬氏 於公宮,有孝德以出在公族,有恭德以升在位。”
(2).大德。《舊唐書·孝友傳·崔沔》:“儉,德之恭也;侈,惡之大也。先君有恭德,而君納諸惡,無乃不可乎!”按,此引自《左傳·莊公二十四年》,恭德,作“共德”。 俞樾 《群經平議·春秋左傳一》:“ 杜氏 不釋‘共’字,共當讀為洪……下文又曰‘先君有共德,而君納諸大惡’。猶雲有大德。”
“恭德”是漢語中由“恭”與“德”組合而成的複合詞,其核心含義指向以恭敬态度為根基的道德修養。根據《漢語大詞典》,“恭”本義為“肅敬、謙遜”,《說文解字》釋為“肅也”,強調外顯的儀态莊重與内在的謙卑之心;“德”則為“道德、品行”,《廣雅》定義為“得也”,指通過行為實踐獲得的倫理價值。
在經典文獻中,“恭德”常作為儒家倫理範疇出現。例如《尚書·周書》記載周王“夙夜祗畏,敬恭神人”,其中“恭”與“德”的聯動,體現了對天地法則的敬畏與道德踐履的統一。漢代鄭玄注《禮記》時,更将“恭德”闡釋為“敬以直内,義以方外”的修養境界,強調内外兼修的特質。
現代語言學研究顯示,“恭德”在語義結構上屬于偏正關系,即以“恭”為修飾語限定“德”的範疇,特指通過恭敬态度實現的道德完善。這種構詞方式與《孟子》中“仁義禮智”等德目體系一脈相承,構成中華傳統美德的重要維度。
“恭德”是一個漢語詞彙,其含義可從以下兩方面解析:
謙恭的品德
指個人在言行中表現出的恭敬、謙遜态度,強調内在修養與外在禮儀的結合。例如《國語·晉語九》提到“有恭德以升在位”,說明恭敬的品德是立身處世的重要基礎。
大德
廣義上指高尚的德行或重要的道德準則。如《舊唐書》引《左傳》内容時提到“先君有恭德”,将“恭德”與“節儉”等美德關聯,體現其作為核心道德規範的意義。
哀傷安步當車棒球剝廬别隯撥天關乘路赤道坐标系春燕玳瑁班剟刺耳聞目擊方潔風塵外物浮冒扶危定亂改嘴櫜弓戢矢戈堞亘舒邗江纮覆火節矯情飾詐腳腫霁紅錦帏赍賞摎蓼酒綠燈紅九熟叩診錘棱堡理功曆久彌堅龍額侯辂馬論讬敉亂密用攮包納言士内拽女娲賠償趫猛清願勤勸瓊珶塞翁失馬紗帽生食玉炊桂搜根剔齒跳沫桐城讬故外縮圩子渥朱閑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