離世異俗的意思、離世異俗的詳細解釋
離世異俗的解釋
超脫世俗。《莊子·刻意》:“刻意尚行,離世異俗,高論怨诽,為亢而已矣,此山谷之士,非世之人,枯槁赴淵者之所好也。” 宋 王安石 《泰州海陵縣主簿許君墓志銘》:“士固有離世異俗,獨行其意,駡譏、笑侮、困辱而不悔。”
詞語分解
- 離世的解釋 ∶遠離世俗,遠于世事絕俗離世 ∶婉詞,離開人世,指死亡詳細解釋.超脫世俗。《呂氏春秋·論人》:“離世自樂,中情潔白,不可量也。”《韓非子·外儲說左上》:“故羣臣士民之道言者迃弘,其行身也離世。” 王
- 異俗的解釋 .風俗不同。《禮記·王制》:“廣谷大川異制,民生其間異俗。”《荀子·正名》:“遠方異俗之鄉,則因之而為通。” 晉 陸雲 《答張士然》詩:“百城各異俗,千室非良鄰。” 唐 杜甫 《戲作俳諧體遣問》詩
專業解析
"離世異俗"是一個具有文言色彩的漢語成語,其核心含義指超脫世俗,行為舉止與常人迥然不同,常帶有清高、特立獨行或追求精神超脫的意味。以下是其詳細解釋:
-
詞義拆解與組合:
- 離世: 意為“脫離塵世”、“超脫凡俗”。指不沉溺于世俗的紛擾、名利或常規生活模式。
- 異俗: 意為“不同于流俗”、“與世俗不同”。指思想、行為、情趣等與當時社會普遍的風尚、習慣相背離。
- 組合義: “離世”強調一種主動的疏離或超越狀态,“異俗”則強調在這種狀态下表現出的獨特性和差異性。兩者結合,形象地描繪出一種遺世獨立、不隨波逐流的精神境界和行為方式。
-
内涵與情感色彩:
- 該成語通常帶有褒義或中性偏褒義的色彩,用以形容那些志向高潔、不慕名利、特立獨行或潛心于精神追求的人。
- 它強調的是一種主動選擇的生活方式或精神境界,而非被迫的孤立。其核心在于精神上的超脫和行為的與衆不同。
- 有時也隱含着與世俗社會格格不入、難以被常人理解的意味。
-
權威詞典釋義參考:
- 根據《漢語大詞典》(羅竹風主編)的解釋,“離世異俗”指“超脫世俗,與衆不同”。該詞典是漢語詞彙研究最具權威性的工具書之一,其釋義準确概括了該成語的核心意義。來源:《漢語大詞典》(上海辭書出版社)。
- 《辭源》(商務印書館)作為另一部權威的古漢語辭書,其釋義亦強調“謂超脫世俗,與常人不同”。來源:《辭源》(商務印書館)。
- 王力先生主編的《古代漢語》教材及相關注釋中,在講解相關古文時,也常将此詞解釋為“超脫世俗,與衆不同”。來源:王力《古代漢語》(中華書局)。
-
經典文獻用例佐證:
- 該成語的意蘊在古籍中早有體現。例如《莊子·刻意》雖未直接使用該詞,但其描述的“刻意尚行,離世異俗,高論怨诽,為亢而已矣”的人物形象,正是“離世異俗”的典型寫照,指那些刻意追求高尚行為、脫離世俗、發表高論、憤世嫉俗,隻是為了顯示清高的人(此處莊子略有批評其刻意為之之意)。來源:《莊子》(中華書局點校本)。
- 《宋史·隱逸傳》等史書中記載的隱士高人,其行為也多可稱為“離世異俗”。來源:《宋史》(中華書局點校本)。
“離世異俗”形容一個人主動脫離世俗社會的常規軌道,在思想、行為和情趣上展現出高度的獨特性與超越性,追求一種精神上的自由和高潔。它是一個蘊含豐富文化内涵的成語,常用于描述隱士、高人、藝術家或不拘于時俗的獨特個體。其權威釋義可參考《漢語大詞典》、《辭源》等經典辭書,其精神内核在《莊子》等古籍中亦有生動體現。
網絡擴展解釋
“離世異俗”是一個中性成語,形容人超脫世俗、追求精神境界的獨特狀态。以下是詳細解釋:
一、基本含義
指脫離世俗生活,追求超凡脫俗的境界,強調與常人的生活方式和精神追求不同。常用于描述修道者、文人墨客或藝術家等群體。
二、結構與發音
- 拼音:lí shì yì sú
- 結構:由“離世”(脫離世俗)和“異俗”(不同于常俗)組成,屬并列式結構。
三、出處與例句
- 出處:最早見于《莊子·刻意》,原文為“刻意尚行,離世異俗……”。
- 例句:宋代王安石在《泰州海陵縣主簿許君墓志銘》中寫道:“士固有離世異俗,獨行其意……”。
四、用法與相關詞彙
- 使用場景:多用于書面語,作謂語或定語,形容人或事物與塵世隔絕的狀态。
- 近義詞:離世絕俗
- 反義詞:循規蹈矩。
五、延伸說明
該成語既可用于表達對精神自由的向往,也可能隱含對現實疏離的批判,需結合語境理解其情感傾向。
如需進一步了解,可參考《莊子》原文或權威詞典(如漢典)的釋義。
别人正在浏覽...
熬肉報銷背城一戰笨嘴拙腮邊賞表章布讓镵入陳留八俊塵刹創導楚飵撮科打閧淡淡當晩當須達巷電阙獨梪樹耳科汸泉粉墨登場分願漢雞紅朽蝗莺胡妲穢塵降臨家巷潔水靜嘿進舍女壻吉星眷幸開關鲙盤闊野勞績老妹流勢路世毛崽子美惡鬧咳咳溶化山牀觞奠燒紙馬神精石揵事無二成順感螳斧騰聲飛實頹敗五更轉小蒜徙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