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貼近土地。指裸葬。《漢書·楊王孫傳》:“吾欲臝葬,以反吾真,必亡易吾意。死則為布囊盛屍,入地七尺,既下,從足引脫其囊,以身親土。”《資治通鑒·魏邵陵厲公嘉平三年》:“ 懿 窮治其事,諸相連者悉夷三族。發 淩 愚 冢,剖棺暴屍於所近市三日,燒其印綬、章服,親土埋之。” 胡三省 注:“《孟子》曰:‘比化者毋使土親膚。’親土者,臝葬也。”
“親土”一詞在不同語境中有兩種主要解釋,需結合曆史文獻和現代用法區分:
一、古代喪葬含義(主流解釋) 指不設棺椁、直接讓遺體接觸土地的裸葬習俗,常見于古籍記載:
二、現代引申含義(少數用法) 部分現代詞典(如查字典)将其解釋為“對土地有深厚感情,熱愛家鄉”,強調情感層面的歸屬感。但此用法缺乏古籍支持,可能是當代語言演變中的引申義。
使用注意:
親土是一個漢字詞彙,意為熱愛家鄉土地,關心國家土地的發展和保護。
親土的部首是亻(人字旁),拆分成了兩個部分,亻和土。它的總筆畫數為11筆。
親土一詞最早出現在《禮記·大學》中的“親其愛人”一句,意為親近、熱愛人民。之後漸漸演變為熱愛土地、關心國家的發展等含義。
親土在繁體字中的寫法為親土。
在古代漢字寫法中,親土被寫為親土。
他是一個真正的親土者,為家鄉的發展和國家的繁榮付出了很多努力。
相關的組詞有親近、親情、親切、親民等。
與親土意思相近的詞語有愛國、愛鄉、愛地、鄉土情懷等。
與親土意思相反的詞語有漠視、蔑視、疏遠等。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