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謂得道成仙後可騰空而行。 晉 孫綽 《遊天台山賦》:“ 王喬 控鶴以沖天, 應真 飛錫以躡虛。” 唐 柳宗元 《送文暢上人登五台遂遊河朔序》:“﹝ 釋文暢 ﹞服道 江 表,蓋三十年。謂王城雄都,宜有大士,遂躡虛而西,驅錫逾紀,而 秦 人蒙利者益衆。” 清 樂鈞 《耳食錄·瘋道人》:“仙人周身洞朗,躡虛而至。”
(2).淩空。 宋 洪邁 《夷堅乙志·青童神君》:“樓施楯檻,檻外飛閣繚繞,躡虛而成,四望極目。”
“蹑虛”是一個漢語詞彙,讀音為niè xū,其含義可從以下兩方面解析:
道教語境
指得道成仙後擁有騰空飛行的能力,常見于古典文獻描述。例如晉代孫綽《遊天台山賦》中“應真飛錫以躡虛”,唐代柳宗元亦用此詞形容高僧淩空而行的超凡境界。
文學引申
泛指“淩空”的意境,用于描繪輕盈飄逸的狀态,如詩詞中形容仙人或高士超脫塵世的行迹。
部分網絡釋義提到“謹慎行事”的成語用法(如),但此解釋缺乏廣泛文獻支持,建議以權威古籍及辭書釋義為準。
蹑虛是一個漢字詞語,讀音為niè xū,意思是小心翼翼地走,探索。它由部首足和部首虍構成,共有11畫。
蹑虛這個詞來源于古代典籍《莊子·逍遙遊》,原文中寫道:“蹑予于南山之陽,跛行而前;駕予乎崇阿之中,驅将而後;登予于百泉之上,溺而望乎故鄉之野;”其中“蹑予”即指蹑虛,意思是追尋幻境、奇妙之地。
在繁體中,蹑虛的寫法為「躡虛」。繁體字使用繁瑣的筆劃結構,躡虛的筆劃數與簡體字相同,但部首的形狀有所不同。
在古代漢字寫法中,蹑虛的形狀稍有不同。以隸書為例,寫作“蹑䍾”的形式,但隨着漢字的演變和寫法的規範化,現代漢字寫法中的蹑虛逐漸成為主流。
以下是蹑虛在句子中的例句:
1. 他小心蹑虛地從山林中穿行,不發出任何聲響。
2. 探險家們蹑虛前行,希望能發現失落的古文明。
蹑虛的組詞有:蹑虛前行、蹑虛而至、蹑虛而入。
與蹑虛意思相近的詞語有:小心翼翼、謹慎、慎重。
與蹑虛意思相反的詞語有:大步前進、輕狂、魯莽。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