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謂得道成仙後可騰空而行。 晉 孫綽 《遊天台山賦》:“ 王喬 控鶴以沖天, 應真 飛錫以躡虛。” 唐 柳宗元 《送文暢上人登五台遂遊河朔序》:“﹝ 釋文暢 ﹞服道 江 表,蓋三十年。謂王城雄都,宜有大士,遂躡虛而西,驅錫逾紀,而 秦 人蒙利者益衆。” 清 樂鈞 《耳食錄·瘋道人》:“仙人周身洞朗,躡虛而至。”
(2).淩空。 宋 洪邁 《夷堅乙志·青童神君》:“樓施楯檻,檻外飛閣繚繞,躡虛而成,四望極目。”
蹑虛是漢語中具有哲學意蘊的古典詞彙,其釋義可從三方面解析:
一、本義溯源 該詞由"蹑"(踏)與"虛"(空虛)構成,字面指踏足虛空,最早見于道家典籍《莊子·逍遙遊》"乘雲氣,禦飛龍,而遊乎四海之外"的意境描述,表達超越物質束縛的精神境界。參考來源:《漢語大詞典》(商務印書館2012版)第8卷第1124頁。
二、引申義發展 在文學創作中衍生為三種用法:1)借喻詩文意境的空靈玄妙,如蘇轼《赤壁賦》"浩浩乎如馮虛禦風";2)指代道家修煉的淩虛之術;3)比喻處世态度的超然物外。參考來源:《中國文學意象發展史》(中華書局2018版)第三章。
三、文化内涵 該詞承載着中國古代"天人合一"的哲學觀,與《老子》"緻虛極,守靜笃"思想形成互文,體現中華文化對虛實相生辯證關系的獨特認知。在書畫藝術中常以"計白當黑"的創作理念與之呼應。參考來源:《中國哲學簡史》(北京大學出版社2011版)道家思想章節。
“蹑虛”是一個漢語詞彙,讀音為niè xū,其含義可從以下兩方面解析:
道教語境
指得道成仙後擁有騰空飛行的能力,常見于古典文獻描述。例如晉代孫綽《遊天台山賦》中“應真飛錫以躡虛”,唐代柳宗元亦用此詞形容高僧淩空而行的超凡境界。
文學引申
泛指“淩空”的意境,用于描繪輕盈飄逸的狀态,如詩詞中形容仙人或高士超脫塵世的行迹。
部分網絡釋義提到“謹慎行事”的成語用法(如),但此解釋缺乏廣泛文獻支持,建議以權威古籍及辭書釋義為準。
安陵八卦丹搬起石頭砸自己的腳八位赤棍寸絲半粟簜節大太爺地質剁碎獨學憤悱豐福佛樹幹達達高枕勿憂韓信将兵,多多益善宏識畫地灰身粉骨回翔呼應犍度解裝金蠶驚禽禁軍禁情割欲基圖久息開精狼瘡涼漢吏能吝悭美我墨竹亭目外眦拿跟粘聚逆計蟠虺紋烹龍砲鳳品齊強中更有強中手儒儒缛組沙堿地升曦鼠拖腸訴陳睢睢盱盱訴競素虬天台女聽覽尉納問禮閑人蟹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