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原指軍将臨戰奮不顧身。《尉缭子·武議》:“将者死官也。故不得已而用之。無天於上,無地於下,無主於後,無敵於前。”《淮南子·兵略訓》:“其臨敵決戰,不顧必死,無有二心。是故無天於上,無地於下,無敵於前,無主於後,進不求名,退不避罪。”後用以形容任性行事,肆無忌憚。 清 趙翼 《陔馀叢考·成語》:“‘無天於上,無地於下。’……謂勇将奮不顧身也。今俗語以為人之無忌憚者。”
“無天于上,無地于下”是一個漢語成語,其含義和用法可通過以下方面解析:
原意(軍事語境)
指将領在戰場上奮不顧身、毫無畏懼,既不考慮天命的約束,也不受地理的限制,一心為戰。例如《尉缭子》強調将領需“進不求名,退不避罪”,體現決絕的作戰态度。
引申義(日常語境)
後演變為形容人任性行事、肆無忌憚,或處于極度危險、孤立無援的境地。如清代趙翼在《陔馀叢考》中提到,該詞被俗語化用于描述“無忌憚者”。
該成語從軍事術語發展為日常用語,既保留了“決絕勇猛”的原始含義,又衍生出“任性妄為”的貶義色彩,需結合語境理解。若需更多古籍原文或曆史用例,可參考《尉缭子》《淮南子》等文獻。
《無天于上,無地于下》是一個成語,用以形容某人混亂無序、缺乏約束的狀态。下面對這個詞語進行解析。
這個成語的意思是指一個人沒有守法紀,沒有敬畏之心,無視天地規則,不受約束,行為任性、胡亂。
拆分部首:無(無字部首)天(大字頭部)地(地字底部)。
筆畫:無(4畫)天(4畫)地(8畫)。
《無天于上,無地于下》這個成語的來源于古代道家的思想觀念。道家強調天人合一,尊崇自然,注重天地之間的和諧。而《無天于上,無地于下》這個成語則是用來形容背離道德原則的人,與道家思想相悖的表達。
《無天于上,無地于下》在繁體字中的寫法為「無天於上,無地於下」。
在古代漢字寫法中,「無天于上,無地于下」這個成語的寫法可能會有些變化。但總體上,字形基本保持一緻,隻是一些細節上會有一些差異。
他的行為肆無忌憚,真是無天于上,無地于下。
無敵、無恥、無與倫比、無限、無邪。
放縱、肆無忌憚、隨心所欲。
敬畏、守法、遵紀守法。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