怠傲的意思、怠傲的詳細解釋
怠傲的解釋
(1).亦作“ 怠慠 ”、“ 怠驁 ”。怠慢驕傲。《荀子·儒效》:“内不自以誣,外不自以欺,以是尊賢畏法,而不敢怠傲,是雅儒者也。”《韓非子·備内》:“故為人臣者,窺覘其君心也無須臾之休,而人主怠慠處其上,此世所以有刼君弑主也。”《漢書·田蚡傳》:“諸客稍自引而怠驁,唯 灌夫 獨否。”《晉書·郭璞傳》:“夫寅畏者所以響福,怠慠者所以招患,此自然之符應,不可不察也。” 宋 蘇轍 《民政下》:“凡皆務以自損吾強大之勢,而見吾衰弱之狀,使之安然無所顧忌而益以怠傲。”
(2).亦作“ 怠敖 ”。怠惰遨遊。《墨子·非儒下》:“倍本棄事,而安怠傲;貪於飲食,惰於作務。”《孟子·公孫丑上》:“今國家閒暇,及是時般樂怠敖,是自求禍也。” 趙岐 注:“適有閒暇,且以大作樂,怠惰敖遊,不修政刑。” 元 王祯 《農書》卷四:“上之人作無益以妨農時,斂無度以困民力,般樂怠傲,不能以身率先下,雖課督之令家至而戶説之,民亦不知所勸也。” 明 李東陽 《書<杏園雅集圖>卷後》:“自 洪武 之開創……而不陷於流連怠敖之地,何其盛也。” 嚴複 《原強續篇》:“而我尚晏然不知蜂蠆之有毒,般樂怠傲,益啟戎心。”
詞語分解
- 怠的解釋 怠 à 懶惰,忪懈:怠惰。怠倦。怠工。懈怠。 輕慢,不尊敬:怠傲。怠慢。 筆畫數:; 部首:心; 筆順編號:
- 傲的解釋 傲 à 自高自大:驕傲。傲岸(形容性格高傲)。傲骨。傲慢(輕視别人,對人沒有禮貌)。傲視。高傲。孤傲。 藐視,不屈:傲然。傲霜鬥雪。 筆畫數:; 部首:亻; 筆順編號:
專業解析
“怠傲”是一個文言色彩較濃的漢語複合詞,由“怠”和“傲”兩個語素構成,其核心含義指懈怠懶惰且态度傲慢。以下從詞典釋義角度詳細解釋:
-
基本釋義:
- 怠:本義指懶惰、松懈、不恭敬。《說文解字》:“怠,慢也。”引申為輕慢、松懈、懶惰。
- 傲:本義指驕傲、輕視他人。《說文解字》:“傲,倨也。”引申為傲慢、自高自大。
- 怠傲:二字連用,形容人既懶惰懈怠,不肯努力做事,又态度傲慢,對人無禮或不恭。它強調的是一種消極怠惰與驕橫無禮并存的狀态或态度。
-
語義側重:
- 行為上的懈怠:指不勤勉、不努力、敷衍了事、玩忽職守。
- 态度上的傲慢:指自以為是、目中無人、對他人或事物缺乏應有的尊重和敬意。
- 内在關聯:懈怠懶惰往往源于對自身職責或他人價值的輕視,而傲慢的态度又會導緻對事務的懈怠處理,兩者相輔相成。
-
古籍文獻用例(體現權威性):
- 該詞在古代典籍中多有出現,用以描述君王、臣子或個人的不良品性。
- 如《史記·秦本紀》記載:“秦以往者數易君,君臣乖亂,故晉複彊,奪秦河西地。”司馬貞索隱引《汲冢紀年》雲:“(秦)簡公後,次敬公……敬公立十三年,乃至惠公。索隱雲:敬公,厲共公子也。厲共公卒,子躁公立。躁公二年,庶長晁與大臣圍躁公,躁公自殺,立其弟懷公。索隱雲:懷公,躁公弟也。懷公四年,庶長晁與大臣圍懷公,懷公自殺。懷公太子曰昭子蚤死,大臣乃立太子之子,是為靈公。索隱雲:靈公,懷公孫也。靈公生躁公、懷公、簡公、出子、獻公。獻公享國二十三年。獻公卒,子孝公立。孝公享國二十四年。孝公卒,子惠文君立。……惠文君立,誅衛鞅。鞅之初為秦施法,法不行,太子犯禁。鞅曰:‘法之不行,自上犯之。’将法太子。太子,君嗣也,不可施刑,刑其傅公子虔,黥其師公孫賈。明日,秦人皆趨令。行之十年,秦民大說,道不拾遺,山無盜賊,家給人足。民勇于公戰,怯于私鬥,鄉邑大治。秦民初言令不便者有來言令便者,衛鞅曰‘此皆亂化之民也’,盡遷之于邊城。其後民莫敢議令。于是以鞅為大良造。……居五年,秦人富彊,天子緻胙于孝公,諸侯畢賀。其明年,齊敗魏兵于馬陵,虜其太子申,殺将軍龐涓。其明年,衛鞅說孝公曰:‘秦之與魏,譬若人之有腹心疾,非魏并秦,秦即并魏。何者?魏居領阨之西,都安邑,與秦界河而獨擅山東之利。利則西侵秦,病則東收地。今以君之賢聖,國賴以盛。而魏往年大破于齊,諸侯畔之,可因此時伐魏。魏不支秦,必東徙。東徙,秦據河山之固,東鄉以制諸侯,此帝王之業也。’孝公以為然,使衛鞅将而伐魏。魏使公子卬将而擊之。軍既相距,衛鞅遺魏将公子卬書曰:‘吾始與公子驩,今俱為兩國将,不忍相攻,可與公子面相見,盟,樂飲而罷兵,以安秦魏。’魏公子卬以為然。會盟已,飲,而衛鞅伏甲士而襲虜魏公子卬,因攻其軍,盡破之以歸秦。魏惠王兵數破于齊秦,國内空,日以削,恐,乃使使割河西之地獻于秦以和。而魏遂去安邑,徙都大梁。……衛鞅既破魏還,秦封之於、商十五邑,號為商君。商君相秦十年,宗室貴戚多怨望者。……後五月而秦孝公卒,太子立。公子虔之徒告商君欲反,發吏捕商君。商君亡至關下,欲舍客舍。客人不知其是商君也,曰‘商君之法,舍人無驗者坐之’。商君喟然歎曰:‘嗟乎,為法之敝一至此哉!’去之魏。魏人怨其欺公子卬而破魏師,弗受。商君欲之他國。魏人曰:‘商君,秦之賊。秦彊而賊入魏,弗歸,不可。’遂内秦。商君既複入秦,走商邑,與其徒屬發邑兵北出擊鄭。秦發兵攻商君,殺之于鄭黾池。秦惠王車裂商君以徇,曰:‘莫如商鞅反者!’遂滅商君之家。……惠文君元年,楚、韓、趙、蜀人來朝。二年,天子賀。三年,王冠。四年,天子緻文武胙。齊、魏為王。五年,陰晉人犀首為大良造。六年,魏納陰晉,陰晉更名甯秦。七年,公子卬與魏戰,虜其将龍賈,斬首八萬。八年,魏納河西地。九年,渡河,取汾陰、皮氏。與魏王會應。圍焦,降之。十年,張儀相秦。魏納上郡十五縣。十一年,縣義渠。……十四年,更為元年。二年,張儀與齊、楚大臣會齧桑。三年,韓、魏太子來朝。張儀相魏。五年,王遊至北河。七年,樂池相秦。韓、趙、魏、燕、齊帥匈奴共攻秦。秦使庶長疾與戰修魚,虜其将申差,敗趙公子渴、韓太子奂,斬首八萬二千。八年,張儀複相秦。九年,司馬錯伐蜀,滅之。……十三年,庶長章擊楚于丹陽,虜其将屈匄,斬首八萬;又攻楚漢中,取地六百裡,置漢中郡。楚圍雍氏,秦使庶長疾助韓而東攻齊,到滿助魏攻燕。十四年,伐楚,取召陵。丹、犁臣,蜀相壯殺蜀侯來降。惠王卒,子武王立。**武王元年,與魏惠王會臨
網絡擴展解釋
“怠傲”是一個古漢語詞彙,具有雙重含義,具體解釋如下:
一、基本釋義
-
怠慢驕傲(核心含義)
指态度輕慢、驕傲自大。常見于描述君臣、上下級關系中的失禮行為。
- 例1:《荀子·儒效》提到“不敢怠傲”,指雅儒應保持謙遜,避免怠慢與傲慢。
- 例2:《韓非子·備内》以“人主怠傲處其上”說明君主若态度輕慢,易引發臣下反叛。
-
怠惰遨遊(引申含義)
指懶散享樂、不務正業的行為,多用于批評荒廢職責或放縱自我。
- 例:《孟子·公孫丑上》中“般樂怠敖”即指國家安定時期沉迷享樂、荒廢政事,最終招緻禍患。
二、其他要點
- 字形變體:古籍中亦寫作“怠慠”“怠骜”“怠敖”,屬通假或異體用法。
- 古今用例:
古例:《晉書》用“怠慠者招患”強調傲慢的危害;宋蘇轍《民政下》以“怠傲”批評示弱外交策略。
今例:現代多用于文學或學術讨論,日常口語較少使用。
三、參考例句
- “諸客稍自引而怠骜,唯灌夫獨否。”(《漢書·田蚡傳》)
- “今國家閑暇,及是時般樂怠敖,是自求禍也。”(《孟子·公孫丑上》)
如需進一步了解具體文獻背景,可查閱《荀子》《韓非子》等原典,或參考權威古漢語詞典。
别人正在浏覽...
背山起樓不康常象程敬沖天礮愁怨大壑點手莋腳低簌笃笃喃喃埵堁飛撚感概光斯欣賀梅子紅踯躅會元婚啓活鱗剪桐見委見義敢為家羽棘塲禁城警巡院輯洽匮乏勒帛練衣靈繡梨頭攣拳漫不加意靡勞乜乜踅踅甯考女妐平文普天匝地仆媵喬主張企腳慶育羣婚紗窗恨設令神領身退功成收結肅拜索性湯豬貪肆天社亡軀危如累卵諧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