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将衣服披在身上而臂不入袖。 三國 魏 曹丕 《雜詩》之一:“展轉不能寐,披衣起彷徨。” 唐 韋應物 《寄馮著》詩:“披衣出茅屋,盥漱臨清渠。” 清 吳骞 《扶風傳信錄》:“二人披衣待旦,别 袁 而歸。”
“披衣”一詞的詳細解釋如下:
指将衣服披在身上但手臂不穿入袖子的動作,強調臨時或未完全穿好的狀态。例如古詩中“披衣起彷徨”(曹丕)、“披衣出茅屋”(韋應物)等,均描繪了匆忙或夜間起身時的動作。
“披”本義為“分開”,後引申為覆蓋肩背的動作。從篆書字形可見其與“剝離獸皮”相關,逐漸演變為穿衣的特定方式。
如需進一步了解古籍中的具體用例,可參考《漢典》《查字典》等來源。
《披衣》是一個漢語詞彙,意為穿上或披上衣物。這個詞由兩個部首組成,分别是“衤”和“巾”,衤是指衣服,巾是指頭巾。字形結構包含兩個橫畫和兩個豎畫,總計四畫。
《披衣》的來源可以追溯到古代的服飾文化。在古時候,人們在天氣寒冷或需要保護身體時會穿上衣物。披衣的行為則是将衣物從肩膀處橫跨到全身,以保持溫暖或增加威嚴。因此,《披衣》一詞被用來描述這種動作。
在繁體字中,《披衣》的寫法為「披衣」,隻是字形稍微有所變化。原始的漢字寫法考究了筆畫的順序和書寫的方式,展現了古代文化的風貌。
以下是一些例句,展示了《披衣》在日常生活中的用法:
1. 他站起來,披衣出了房間。
2. 母親囑咐我冷了要披衣保暖。
3. 冬天來了,我每天早晨都得披衣出門。
一些與《披衣》相關的組詞包括:
1. 披風:指寬大的外套,可供披在肩膀上的服飾。
2. 披肩:指女性常用的一種飾品,可以披在肩膀上,增添美感。
3. 披挂:指穿上并展示某種服飾或裝束。
與《披衣》近義的詞語有穿衣、穿上等,而反義詞則包括脫衣、脫下等。
總結來說,《披衣》這個詞彙描述了一種特定的動作,即将衣物從肩膀上穿過,披在全身。它體現了古代服飾文化和人們對保暖的需求。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