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将衣服披在身上而臂不入袖。 三國 魏 曹丕 《雜詩》之一:“展轉不能寐,披衣起彷徨。” 唐 韋應物 《寄馮著》詩:“披衣出茅屋,盥漱臨清渠。” 清 吳骞 《扶風傳信錄》:“二人披衣待旦,别 袁 而歸。”
披衣是漢語中具有多重含義的動詞短語,根據《漢語大詞典》解釋,其核心含義指将衣物覆蓋于身體之上的動作,具體可分為以下三個義項:
1. 單衣外搭的穿着方式
指在原有衣物外隨意搭蓋外衫的形态,常見于古詩詞中表現閑適狀态。如陶淵明《移居》"相思則披衣,言笑無厭時"中的披衣動作,生動展現詩人與友人夜間暢談的悠然情境(來源:《漢語大詞典》)。
2. 未系衣帶的着裝狀态
該用法特指未系腰帶或未整理衣襟的衣着形态,《古代漢語詞典》收錄此義項時,強調其多用于描繪人物匆忙起身或情緒激動的場景。如《史記·項羽本紀》記載"項王按劍而跽曰:'客何為者?'張良曰:'沛公之參乘樊哙者也。'項王曰:'壯士,賜之卮酒。'則與鬥卮酒。哙拜謝,起,立而飲之。項王曰:'賜之彘肩。'則與一生彘肩。樊哙覆其盾于地,加彘肩上,拔劍切而啖之。項王曰:'壯士!能複飲乎?'樊哙曰:'臣死且不避,卮酒安足辭!'"這段文字雖未直接使用"披衣"一詞,但通過"按劍而跽"的細節可佐證古代緊急狀态下人物常有的披衣未整之态(來源:《古代漢語詞典》)。
3. 古代喪禮服飾制度
在《禮記·喪大記》中規定"父母之喪,居倚廬,寝苫枕塊,不說绖帶。君為廬宮之,大夫士襢之。既葬,柱楣,塗廬不于顯者。君、大夫、士皆宮之。凡非適子者,自未葬,以于隱者為廬",其中涉及居喪期間披衣不系的特殊着裝規範,體現古代禮制對服飾形态的嚴格要求(來源:《十三經注疏》)。
“披衣”一詞的詳細解釋如下:
指将衣服披在身上但手臂不穿入袖子的動作,強調臨時或未完全穿好的狀态。例如古詩中“披衣起彷徨”(曹丕)、“披衣出茅屋”(韋應物)等,均描繪了匆忙或夜間起身時的動作。
“披”本義為“分開”,後引申為覆蓋肩背的動作。從篆書字形可見其與“剝離獸皮”相關,逐漸演變為穿衣的特定方式。
如需進一步了解古籍中的具體用例,可參考《漢典》《查字典》等來源。
哀麗匾桃避風禀摯搏鬭朝府瘡疖錯邊搓手頓足蕩風擋木擔錫達聲登山臨水蹛嵲丁若奉倩風張風勢鼖晉腹心之疾剛鸷貫陌盒子會婚約艱苦樸素教服價直結讬繼父九天使者揪捽镌劖空策狂虐浪包摟攬減令姿龍斿美餐明日篇制貧鞠蜣丸趫疾起骨清種氣象火箭人彜汝州風使心作倖失指守時私納太清樓謄寫鋼版條鞭貼改閑服先意承指逍遙事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