缺絶的意思、缺絶的詳細解釋
缺絶的解釋
1.猶廢缺。
詞語分解
- 缺的解釋 缺 ē 不夠:缺乏。缺少。缺憾。欠缺。缺漏。 殘破:缺點。缺口。缺陷。 空額(指職位):缺額。補缺。 該到而未到:缺勤。缺席。 短欠餘 筆畫數:; 部首:缶; 筆順編號:
- 絶的解釋 絶 é 見“絕”。 筆畫數:; 部首:糹; 筆順編號:
專業解析
缺絶(quē jué)是古漢語中的複合詞,現代漢語已罕用,現多作“缺絕”。其核心含義指事物中斷、匮乏或消失的狀态,具體可從以下角度解析:
一、字義溯源
- 單字本義
- 缺:從“缶”(瓦器),本義指瓦器破損,引申為殘缺、不足。《說文解字》:“缺,器破也。”
- 絕:從“糸”(絲線),本義指絲線斷開,引申為斷絕、消失。《說文解字》:“絕,斷絲也。”
二字組合強化“中斷且無法延續”的語義。
二、古籍用例解析
- 指資源或供應的中斷
如《史記·孝文本紀》:“百姓之從事末以害農者蕃……酒醪靡穀,六畜之食焉者衆,此天下之所缺絕也。”
■ 描述糧食、牲畜等生活資源匮乏,民生困頓。
- 指禮儀或制度的廢弛
如《漢書·禮樂志》:“周衰,禮廢樂壞……先王之禮缺絕不行。”
■ 強調傳統禮制因時代變遷而中斷失傳。
- 指血脈或傳承的斷絕
如《後漢書·皇後紀》:“宗廟缺絕,禋祀無主。”
■ 指帝王宗廟祭祀因後繼無人而中斷。
三、語義演變
該詞在唐宋後逐漸被“斷絕”“匮乏”“缺失”等替代,現代漢語中僅存于古籍或仿古語境。其消亡反映漢語雙音節化過程中,近義詞競争與語義分工的規律。
參考資料
- 字源解析:許慎《說文解字》(中華書局影印本)
- 古籍用例:司馬遷《史記》、班固《漢書》、範晔《後漢書》(中華書局點校本)
- 語義演變研究:王力《漢語史稿》(商務印書館)
網絡擴展解釋
“缺絶”是一個漢語詞語,讀音為quē jué,其核心含義指中斷、斷絕或失去的狀态。以下從多個角度詳細解釋:
一、基本含義
由“缺”和“絶”兩個近義字組成:
- 缺:表示不足、缺少,如資源匮乏或事物不完整()。
- 絶:意為斷絕、終止,強調徹底斷開或無法延續()。
兩者結合後,整體強調某種連續性或完整性被破壞,如關系中斷、傳統失傳等。
二、使用場景
- 抽象層面
多用于描述人際關系、文化傳承或精神聯繫的中斷,例如:“家族血脈缺絶”指代血脈斷絕()。
- 文獻引用
唐代李翺在《複性書》中以“缺絶廢棄不揚之道”指代被廢棄的思想或學說,強調其未能流傳()。
三、近義詞與辨析
- 斷絕:更側重主動切斷聯繫,如“斷絕來往”。
- 缺失:僅強調不足,不包含“徹底中斷”的意味。
- 廢缺:與“缺絶”含義接近,但多用于制度或禮儀的荒廢()。
四、延伸注意
該詞在現代漢語中使用頻率較低,常見于古文或學術讨論中。使用時需結合語境,避免與單純表示“缺少”的詞彙混淆。
如需進一步探究,可參考權威詞典如《漢語大詞典》或唐代文獻《複性書》原文()。
别人正在浏覽...
黯闇暗合扳罾法邊遠比美秉志不見輿薪操刀制錦沖然寵錫醇源綽有餘裕帶郭輀車奮武揚威輔車脣齒剛毛詭俗鼓拍還年黑雨呵诘橫僿不文環眼馬鹘眼建嗣角智金榜進逼精空稷下傫如喪狗緑頭巾嫋娜偏生剽削劈頭毛牽萦情塵青辭全體學曲複阮郎歸上上下下扇頭生帳子貨魫角冠子爽德櫯枋速忌停睛同枕歪詩痿蹷屋裡的黠鬼黠狐陷構稀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