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沙工具箱
現在位置:月沙工具箱 > 學習工具 > 漢語詞典

觚不觚的意思、觚不觚的詳細解釋

關鍵字:

觚不觚的解釋

比喻事物名實不符。語出《論語·雍也》:“子曰:‘觚不觚,觚哉!觚哉!’” 何晏 集解:“以喻為政不得其道,則不成。” 朱熹 集注:“觚,棱也;或曰酒器,或曰木簡,皆器之有棱者也。不觚者,蓋當時失其制而不為棱也。觚哉:觚哉!言不得為觚也。” 清 俞正燮 《癸巳類稿·四分論》:“《續漢志》雲:‘在天成度,在憲成日,凡三百六十五日小餘不及四分日之一,則減四分也。’是古人命度未有觚不觚,不依日而散分於各宿者。”

詞語分解

網絡擴展解釋

“觚不觚”出自《論語·雍也》,是孔子對當時禮制崩壞現象的感歎,字面意為“觚不像觚”,引申為事物名實不符的批判。具體可從以下角度理解:

  1. 字面含義
    “觚”是商周時期的青銅酒器,形制為喇叭口、細腰、高圈足,且有棱角()。孔子說“觚不觚”,字面指當時的觚已失去原有棱角形制,名存實亡。

  2. 引申内涵
    孔子借此批判社會禮制崩壞,強調“名實相副”的重要性。何晏注解認為這是以器物喻政,暗指“為政不得其道則不成”();朱熹則指出,器物形制變化導緻其本質被破壞,進而引發名實混亂()。

  3. 後世引用
    清代學者俞正燮在《癸巳類稿》中以“觚不觚”類比天文曆法混亂(),現代則多用于諷刺制度、文化等領域的異化現象,如形式主義或傳統喪失。

擴展補充:觚不僅是酒器,還可指木簡(書寫材料)或象征棱角(如“破觚為圜”指去除棱角,喻廢除嚴法)()。這一詞彙的演變體現了漢語中器物與文化的深度關聯。

網絡擴展解釋二

觚不觚的意思

《觚不觚》是一個民間俚語,用來形容某個人或事物的狀态或品質是否好或達到了預期的水平。通常用于詢問他人的意見或評價。

拆分部首和筆畫

《觚不觚》的拆分部首是「角」,筆畫為4畫。

來源和繁體

《觚不觚》源自于古代漢語,最初使用繁體字「觚不觚」來表示。繁體字的寫法為「觚」(兩個「角」字組成)和「不」、「於」組成。

古時候漢字寫法

在古代漢字寫法中,「觚」寫為兩個「角」字并列;而「不」寫作「不」,「於」寫作「于」。

例句

1. 這件事情做得觚不觚?(這件事是否做得令人滿意?)

2. 你覺得我的演講觚不觚?(你認為我的演講怎麼樣?)

3. 他的表演觚不觚?(他的表演達到了預期的水平嗎?)

組詞

1. 觚短觚長(形容所持觚的長度不一)

2. 觚腳觚手(指用觚搬運或支撐物體)

3. 觚柱觚杆(指用觚制作的柱子或杆子)

近義詞

觚不觚的近義詞包括:好不好、行不行

反義詞

觚不觚的反義詞包括:好不好、行不行

别人正在浏覽...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