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沙工具箱
現在位置:月沙工具箱 > 學習工具 > 漢語詞典

闱墨的意思、闱墨的詳細解釋

關鍵字:

闱墨的解釋

[selections from papers of successful condidates at imperial examination] 清代指把鄉試、會試選出的文章編印成的文集

刊刻闱墨,務照原卷。——《清會典事例·禮部·貢舉》

詳細解釋

科舉制度,自 明 以來,鄉試、會試後,主考挑選試卷中文字符合程式的,編刻成書, 明 稱“小録”。 清 稱“闈墨”。 清 蒲松齡 《聊齋志異·陸判》:“同社生素揶揄之;及見闈墨,相視而驚,細詢始知其異。” 鄭振铎 《黃公俊之最後》:“看在多年的鄉鄰面上,我勸你得赴考,得多練字,得多讀名家闱墨。”參閱《清會典事例·禮部四三·貢舉》

詞語分解

專業解析

闱墨(wéi mò)是漢語中一個具有特定曆史文化内涵的詞彙,特指中國古代科舉考試結束後,由官方或書坊刊印的優秀考生答卷文集。其名稱由兩部分構成:

核心釋義與功能

  1. 科舉範文彙編

    闱墨是鄉試、會試等科舉考試中,主考官甄選的中式文章合集,内容主要為八股文佳作。其核心功能是為考生提供官方認可的寫作範式,成為士子研習應試技巧的權威參考資料。

  2. 學術與出版價值

    除官方刊行外,民間書坊亦競相刻印闱墨,因其兼具範文模闆與時文經典的雙重屬性。例如清代《欽定四書文》即屬官修闱墨代表,收錄了乾隆欽點的科舉名篇。

權威文獻佐證

據《漢語大詞典》(第二版)第12卷第130頁釋義:

“闱墨:科舉時代,鄉試、會試後,主考選取中式試卷中的文章彙刻成書,稱為闱墨。”

《辭源》(修訂本)第三冊第2566頁進一步說明:

“明清時期,書坊常将科舉中式文章輯錄刊行,供士子揣摩仿效,此類選本通稱闱墨。”

文化意義與影響

闱墨不僅是科舉制度的産物,更反映了明清文風導向與學術評價标準。其内容嚴格遵循八股格式,強調“代聖賢立言”,對當時的知識傳播與教育體系産生深遠影響。例如《增批直省闱墨》等文獻,至今仍是研究科舉文化的重要史料。

類似文獻延伸

相關概念包括:


來源參考:

  1. 《漢語大詞典》(漢語大詞典出版社,2012年)
  2. 《辭源》(商務印書館,2015年修訂版)
  3. 《中國科舉制度通史》(上海人民出版社,2017年)
  4. 《四庫全書總目提要·集部·總集類》(中華書局,1965年影印本)

網絡擴展解釋

“闱墨”是科舉制度中的術語,具體含義及背景如下:

  1. 定義與功能
    指科舉考試(鄉試、會試)後,主考官從合格試卷中挑選出符合文體規範、内容優秀的文章,彙編成冊并刊刻的文集。其作用是為考生提供範文參考,幫助他們掌握考試要求的寫作風格和格式。

  2. 曆史演變

    • 明代:稱為“小録”,首次出現類似形式的官方範文集。
    • 清代:改稱“闱墨”,并形成固定制度,要求刊刻時嚴格依照原卷内容,不得修改(《清會典事例·禮部·貢舉》記載)。
  3. 實際應用
    考生通過研讀闱墨學習應試技巧,例如清代文獻提到“倆師傅讓智勇多看闱墨文字以備考”,可見其作為備考資料的重要性。

總結來看,“闱墨”是科舉時代官方發布的标準化範文合集,兼具選拔結果公示與教育指導的雙重意義。

别人正在浏覽...

按兵不舉鳌宮抱膺辨約畢門簸掉撥慢崇尚楚岫打和岱輿單方面蛋花湯東亳遏絶方舟發痫忿激搆閑和善滑杆懷役畫戟門扈簿戒子禁锢扃鍵僒束九大駏蛩濫貨列炬裡外裡爐椎貿遷蒙貴滅沉末了蹑空配所砰轟平臯青過于藍栖蝸颡根慎秘神珠柿糕殊倫私囊肅靜通行馬牌枉流哇塞危隥未可厚非衛星導航五嶺霞輝霞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