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沙工具箱
現在位置:月沙工具箱 > 學習工具 > 漢語詞典

誣民的意思、誣民的詳細解釋

關鍵字:

誣民的解釋

(1).欺蒙百姓。《孟子·縢文公下》:“ 楊 墨 之道不息, 孔子 之道不著,是邪説誣民,充塞仁義也。”

(2).誣陷臣民。 宋 王安石 《謝手诏慰撫劄子》:“自與聞政事以來,遂及期年,未能有所施為,而内外交搆,合為沮議,專欲誣民,以惑聖聽。”

詞語分解

網絡擴展解釋

“誣民”是一個源自古代漢語的詞彙,在不同語境下有以下兩種主要解釋:

  1. 欺蒙百姓
    指通過不正當手段欺騙或蒙蔽民衆。例如《孟子·滕文公下》提到“邪說誣民,充塞仁義也”,即批評楊朱、墨子的學說誤導百姓,擾亂正統思想。

  2. 誣陷臣民
    指捏造事實、污蔑他人。宋代王安石在《謝手诏慰撫劄子》中描述自己遭内外勢力誣告,稱“專欲誣民,以惑聖聽”,即被惡意诽謗以動搖君主信任。


補充說明

建議結合具體語境理解該詞,若需深入考證,可參考《孟子》等古籍或權威詞典釋義。

網絡擴展解釋二

誣民

誣民是一個常用的漢字詞語,具體指控诽謗他人,侮辱他人的名譽和尊嚴。誣民的字義可以理解為“指責民衆”。這個詞通常用來描述一種不公正或誤導性的指責行為,主要是對個人或集體進行無根據的指責。

拆分部首和筆畫

誣民的拆分部首是讠(讠部),拼音為“wèi”。根據《康熙字典》的分類,它屬于“讠部”的字。誣民一詞的總筆畫數為12畫。

來源

《誣民》一詞的來源較為複雜。在明代儒學家徐渭的《赴正書》中,他引用了《莊子·解牛》的一個典故:“凡民之罪,曰誣。”意為人們口中的誣告是一種譴責。隨後,這個詞逐漸演變成了指稱一種惡意的攻擊和诽謗行為。

繁體

繁體字的誣民為「誣民」。

古時候漢字寫法

在古代文獻中,誣民的寫法并不統一。例如,《莊子·解牛》中提到的是“誣”,後來出現了“誣”、“誈”等形式。

例句

1. 他總是誣民他人,毫無根據地捏造事實。

2. 小明受到了同學的誣民,導緻他在學校的聲譽受損。

組詞

常用的與誣民相關的詞語有:誣告、誣蔑、誣陷、诋毀。

近義詞

與誣民含義相近的詞彙有:讦、谪、謗、毀謗。

反義詞

與誣民相反的詞彙有:揚善、表彰、誇贊、褒獎等。

别人正在浏覽...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