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沙工具箱
現在位置:月沙工具箱 > 學習工具 > 漢語詞典

五千言的意思、五千言的詳細解釋

關鍵字:

五千言的解釋

《史記·老子韓非列傳》:“ 老子 迺著書上下篇,言道德之意五千餘言而去,莫知所終。”後以“五千言”為 老子 《道德經》的代稱。 唐 白居易 《養拙》詩:“迢遙無所為,時窺五千言。” 宋 姜夔 《永遇樂·次韻辛克清先生》詞:“五千言,老來受用,肯教造物兒戲。” 魯迅 《集外集·<奔流>編校後記》:“ 老聃 作五千言, 釋迦 有 恒河 沙數說,也還是東洋人中的‘好事之徒’也。”

詞語分解

網絡擴展解釋

“五千言”是漢語中一個專有名詞,通常指代老子所著的哲學經典《道德經》。具體解釋如下:

詞義解析

  1. 核心含義
    “五千言”字面指“五千字”,源于《史記·老子韓非列傳》記載:老子曾撰寫上下兩篇論述“道德”的文章,全文約五千餘字,後人因此以“五千言”代稱《道德經》。

  2. 曆史背景

    • 老子是春秋時期思想家,道家學派創始人。《道德經》分《道經》(37章)和《德經》(44章),總字數約五千餘,但因古代計數習慣常取整數,故稱“五千言”。
    • 曆代文人如唐代白居易(《養拙》)、宋代姜夔(《永遇樂》)等均以“五千言”指代此書,魯迅也曾在作品中提及。

補充說明

網絡擴展解釋二

五千言

《五千言》是一個成語,意思是指人說話謹慎、言辭恰當,能夠準确表達出自己的意思。該成語可以分為兩個部分,即“五千”和“言”。

拆分部首和筆畫

“五千”的部首是“口”,總共有四畫;“言”的部首是“言”,總共有八畫。

來源

《五千言》這個成語最早出現在唐代的《千字文》中。在《千字文》的倒數第三段落裡,它被用來形容一個人的辭章之富,能言善辯,使人傾倒。

繁體

繁體字形式為「五千言」。

古時候漢字寫法

古代漢字有多種寫法,對于《五千言》這個成語,可以使用不同的字體和書寫方式。其中一種古代寫法是「伍千言」。

例句

他是一個口才出衆的演講家,每次演講都能夠用五千言準确地表達自己的觀點。

組詞

五言絕句、千言萬語、萬言書、百言莫辯

近義詞

巧言令色、能言善辯、口齒伶俐

反義詞

寡言少語、緘默寡言、不知所言

别人正在浏覽...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