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史记·老子韩非列传》:“ 老子 迺著书上下篇,言道德之意五千餘言而去,莫知所终。”后以“五千言”为 老子 《道德经》的代称。 唐 白居易 《养拙》诗:“迢遥无所为,时窥五千言。” 宋 姜夔 《永遇乐·次韵辛克清先生》词:“五千言,老来受用,肯教造物儿戏。” 鲁迅 《集外集·<奔流>编校后记》:“ 老聃 作五千言, 释迦 有 恒河 沙数说,也还是东洋人中的‘好事之徒’也。”
“五千言”是汉语中一个专有名词,通常指代老子所著的哲学经典《道德经》。具体解释如下:
核心含义
“五千言”字面指“五千字”,源于《史记·老子韩非列传》记载:老子曾撰写上下两篇论述“道德”的文章,全文约五千余字,后人因此以“五千言”代称《道德经》。
历史背景
《五千言》是一个成语,意思是指人说话谨慎、言辞恰当,能够准确表达出自己的意思。该成语可以分为两个部分,即“五千”和“言”。
“五千”的部首是“口”,总共有四画;“言”的部首是“言”,总共有八画。
《五千言》这个成语最早出现在唐代的《千字文》中。在《千字文》的倒数第三段落里,它被用来形容一个人的辞章之富,能言善辩,使人倾倒。
繁体字形式为「五千言」。
古代汉字有多种写法,对于《五千言》这个成语,可以使用不同的字体和书写方式。其中一种古代写法是「伍千言」。
他是一个口才出众的演讲家,每次演讲都能够用五千言准确地表达自己的观点。
五言绝句、千言万语、万言书、百言莫辩
巧言令色、能言善辩、口齿伶俐
寡言少语、缄默寡言、不知所言
【别人正在浏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