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謂鎖閉于科舉試場内應試。《宋史·選舉志三》:“初立四門學,自八品至庶人子弟充學生,歲一試補。差一學官鎖宿,彌封校其藝,疏名上聞而後給牒。”《續資治通鑒·宋真宗大中祥符七年》:“丙子,詔:‘自今差發解知舉等,授敕訖即令閤門祗候一人引送鎖宿,無得與僚友交言。’”
“鎖宿”是宋代科舉考試中的一項重要制度,主要目的是通過隔離考官來防止舞弊行為。以下是詳細解釋:
基本含義
指在科舉考試期間,将負責出題、監考或評卷的官員鎖閉在考場内,禁止與外界接觸。這一措施從北宋開始實施,貫穿整個科舉制度。
曆史背景與實施方式
制度意義
這是中國曆史上最早的标準化防作弊措施之一,通過物理隔離和流程規範,減少人情請托和洩題風險,為後世科舉制度提供了範本。
其他可能的解釋
部分非權威資料(如)提到“鎖宿”有“夜晚繁星如鎖鍊”的引申義,但此說法缺乏古籍依據,可能與詞語本義無關,建議以科舉制度相關解釋為準。
如需進一步了解宋代科舉流程,可參考《續資治通鑒》等史料原文。
《鎖宿》是一個成語,常用來形容人們在晚上一覺睡到天亮,不經常起床的狀态。它意味着睡得很沉或者連續睡整夜。
《鎖宿》這個詞由兩個部首組成:金(金屬)和宀(寶蓋頭)。金部表示與金屬相關,宀部表示與住宿、家庭相關。
《鎖宿》一共有10筆。
《鎖宿》最早出現在明朝文學家劉基所著的《宇宙真寶》一書中。這個成語在該書中有一個寓言故事:天神赴人間觀察,發現人們晚上感覺安全,就會睡得很沉,好像鎖上了住宿的門戶一樣。所以在這個寓言中,天神就把好睡的人們比喻為“鎖宿”。
《鎖宿》的繁體寫作「鎖宿」。
在古代書法中,鎖的字形有小鎖放在門上的形狀,宿的字形則表示人睡在床上的樣子。
1. 昨晚太累了,結果鎖宿一覺睡到了中午。
2. 他每天晚上工作到很晚,常常鎖宿。
1. 鎖門:關上門并用鎖鎖起來。
2. 宿舍:學校或者宿舍單位提供給臨時住宿的地方。
沉睡、熟睡、酣睡等。
淺眠、易醒、不眠等。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