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沙工具箱
現在位置:月沙工具箱 > 學習工具 > 漢語詞典

蜻蛚的意思、蜻蛚的詳細解釋

關鍵字:

蜻蛚的解釋

即蟋蟀。 晉 張載 《七哀詩》:“仰聽離鴻鳴,俯聞蜻蛚吟。”《宋書·傅亮傳》:“聆蜻蛚於前廡,鑒朗月於房櫳。” 唐 陸龜蒙 《和襲美新秋即事次韻》之三:“鸕鷀陣合殘陽少,蜻蛚吟高冷雨疏。”

詞語分解

專業解析

蜻蛚(qīng liè)是漢語中一個較為生僻的古語詞,現代使用頻率較低,主要見于古代文獻或方言。其釋義可從以下角度分析:


一、核心釋義

  1. 蟋蟀的别稱

    古代文獻中“蜻蛚”多指蟋蟀,又稱“促織”或“蛩”。例如《詩經·豳風·七月》中“十月蟋蟀入我床下”的意象,在部分注解中與“蜻蛚”關聯,形容秋蟲鳴叫。

    例: “蜻蛚鳴階下,飛蛾拂明燭。”(南朝宋·鮑照《拟古詩》)

  2. 蟬類昆蟲的方言稱謂

    部分地方方言(如齊魯地區)将蟬稱為“蜻蛚”,可能與古音演變或地域文化相關,但此用法較少見于權威辭書。


二、字源與結構


三、文獻佐證

  1. 《爾雅·釋蟲》:

    将“蟋蟀”列為“蛬”(qióng),而“蜻蛚”在部分注疏中被視為其異名。

  2. 《方言》:

    記載齊楚地區稱蟋蟀為“蜻蛚”,反映地域命名差異。

  3. 《康熙字典》:

    引《集韻》“蜻蛚,蟲名,似蟬而小”,同時收錄蟋蟀義項。


四、現代使用與辨析

現代漢語中,“蜻蛚”幾乎被“蟋蟀”“蟬”取代。需注意避免與“蜻蜓”(dragonfly)混淆,二者雖字形相近但無生物學關聯。方言研究或古籍校勘中需結合語境判斷具體所指昆蟲。


參考資料:

網絡擴展解釋

“蜻蛚”是一個古代漢語詞彙,具體解釋如下:

一、基本釋義

蜻蛚(拼音:qīng liè,注音:ㄑㄧㄥ ㄌㄧㄝˋ)指蟋蟀,常見于古代詩文。例如《宋書·傅亮傳》中“聆蜻蛚於前廡”,唐代陸龜蒙詩句“蜻蛚吟高冷雨疏”等均以“蜻蛚”代指蟋蟀。

二、讀音與字形

三、文獻引用

該詞在晉代張載《七哀詩》中已有使用:“俯聞蜻蛚吟”,唐代詩歌中亦頻繁出現,多用于描繪秋日蟲鳴的意境。

四、總結

“蜻蛚”是蟋蟀的雅稱,屬于古漢語中的文學化表達,現代已較少使用。如需進一步考證,可參考《漢典》或古代詩文注解。

别人正在浏覽...

暗堡鼇抃避迹藏時冰堂酒冊府嵾嵳赤族畜物打杈打鴨子上架谛審丢那媽獨創妒火中燒蛾鬭防備反擊奉錢豐莊扶筋呱打打逛會冠履倒置關門打狗國有化還錦介氏記錄片,紀錄片決流鴡鸠曠塗匡賛傀儡場樂國鍊式反應料鬥麗富霖瀝鸾鹥賣腦的馬欄民艱末衖鬧沉沉甓塗傾祝欽頤人迹三適掃兀僧靿襪山查糕生庚八字書氣松屑搜神後記天忌停辛貯苦退藏文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