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書·武成》:“歸馬于 華山 之陽,放牛于 桃林 之野,示天下弗服”。 蔡沉 集傳引《樂記》:“ 武王 勝 商 ,渡 河 而西,馬散之 華山 之陽而弗復乘,牛放之 桃林 之野而弗復服”。後稱不興戰事為“散馬休牛”。 南朝 陳 徐陵 《為陳主答周主論和親書》:“雖毀戈鑄戟,未拟上皇,散馬休牛,載懷偃伯。”
“散馬休牛”是漢語中一個源自典故的成語,字面意思為“放歸戰馬,讓耕牛休息”,比喻戰争結束後恢複和平生産,停止軍事行動。該成語多用于形容結束戰亂、與民休息的社會狀态。
從結構上看,“散馬”與“休牛”構成并列關系,前者指解除戰馬的軍事用途,後者強調停止征用耕牛以恢複農耕,兩者共同指向社會秩序的調整。其核心語義可概括為“止戈興農”,常與“刀槍入庫”“歸馬放牛”等表達形成互文關系(參考《漢語大詞典》電子版)。
從語用層面分析,該成語多見于曆史評述或政策讨論中。例如《尚書·武成》記載武王克商後“乃偃武修文,歸馬于華山之陽,放牛于桃林之野”,這種典故化用使其在表達和平主題時更具曆史厚重感。現代語境中,該成語可用于描述國際沖突化解或國家戰略轉型,如“沖突雙方達成協議,散馬休牛開啟重建進程”(引證自中國社會科學院語言研究所《現代漢語詞典》第七版)。
權威典籍中,《漢語成語源流大辭典》(中華書局)特别指出該成語在先秦文獻中的演變脈絡,強調其承載的“以農為本”思想傳統。需要注意的是,該成語在當代使用頻率較低,常見于學術性文本或曆史題材創作中。
“散馬休牛”是一個漢語成語,其含義和背景可綜合多個權威來源解釋如下:
該成語源自《尚書·武成》篇,記載周武王滅商後,“歸馬于華山之陽,放牛于桃林之野”,将戰時征用的馬匹和牛放歸山林田野,象征停止戰争、恢複和平。蔡沈在《樂記》集傳中進一步解釋,武王此舉是向天下表明不再使用戰馬與耕牛進行軍事活動。
南朝陳代徐陵在《為陳主答周主論和親書》中曾用此詞,強調通過和親實現“散馬休牛”的和平願景。唐代魏徵在《隋書》中也以“休牛散馬”描述天下統一後的安定局面。
該成語多用于書面語境,常見于曆史文獻或政論文章,表達對和平的追求。例如:“曆經戰亂後,兩國終于散馬休牛,百姓得以休養生息。”
如需進一步了解具體文獻中的用例,可參考《尚書》《隋書》等典籍,或查閱漢典、滬江詞典等來源。
傍靠辯學弊訛跸路碧蘿春畢業會考布帷車主持管崇阻傳繕淳慤出畋大慈大悲達戈紋搭話蛋清島叉殿邦颠來倒去點閱低面東陽守風告簠簋不脩芙蓉鎮固定資金詭輝漢家寒液洄水悔尤餞送澆波倥偬籬藩臨難不恐例直闾閻慢悠悠謀事在人錢湖窮工極态凄酸勸喻胠翼弱淵射日世母識微見遠疏夢私桡夙世特定調舌弄脣同聲帷床武符無寥效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