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書·武成》:“歸馬于 華山 之陽,放牛于 桃林 之野,示天下弗服”。 蔡沉 集傳引《樂記》:“ 武王 勝 商 ,渡 河 而西,馬散之 華山 之陽而弗復乘,牛放之 桃林 之野而弗復服”。後稱不興戰事為“散馬休牛”。 南朝 陳 徐陵 《為陳主答周主論和親書》:“雖毀戈鑄戟,未拟上皇,散馬休牛,載懷偃伯。”
“散馬休牛”是一個漢語成語,其含義和背景可綜合多個權威來源解釋如下:
該成語源自《尚書·武成》篇,記載周武王滅商後,“歸馬于華山之陽,放牛于桃林之野”,将戰時征用的馬匹和牛放歸山林田野,象征停止戰争、恢複和平。蔡沈在《樂記》集傳中進一步解釋,武王此舉是向天下表明不再使用戰馬與耕牛進行軍事活動。
南朝陳代徐陵在《為陳主答周主論和親書》中曾用此詞,強調通過和親實現“散馬休牛”的和平願景。唐代魏徵在《隋書》中也以“休牛散馬”描述天下統一後的安定局面。
該成語多用于書面語境,常見于曆史文獻或政論文章,表達對和平的追求。例如:“曆經戰亂後,兩國終于散馬休牛,百姓得以休養生息。”
如需進一步了解具體文獻中的用例,可參考《尚書》《隋書》等典籍,或查閱漢典、滬江詞典等來源。
《散馬休牛》是一個成語,形容馬騎的散亂和牛犁的松弛。下面我們來具體了解一下這個成語的拆分部首和筆畫、來源、繁體、古時候漢字寫法、例句,以及相關的組詞、近義詞和反義詞。
成語《散馬休牛》由四個漢字組成,分别是「散」、「馬」、「休」和「牛」。 其中「散」的拆分部首是「⺆」,總筆畫數為10; 「馬」的拆分部首是「馬」,總筆畫數為3; 「休」的拆分部首是「⺅」,總筆畫數為6; 「牛」的拆分部首是「⺧」,總筆畫數為4。
《散馬休牛》這個成語的來源可以追溯到古代農耕社會。在農作物播種前,人們通常要放松耕作工具和牲畜的使用,讓它們休息放牧,以便為日後勞動儲備精力。因此,成語「散馬休牛」就形容了家家戶戶休息的景象,也比喻大家都放松的場景。
《散馬休牛》的繁體字寫法為「散馬休牛」。
根據研究,「散馬休牛」這個成語在古代的漢字寫法略有不同。 「散」的古時候寫法為「散」; 「馬」的古時候寫法為「馬」; 「休」的古時候寫法為「休」; 「牛」的古時候寫法為「牛」。
這個成語可以用作例句來加深理解,如:他工作了一整天,看上去疲憊不堪,真應該散馬休牛一下,放松一下自己的身心。
和《散馬休牛》相關的組詞有:散步、散漫、馬車、牛奶等。
和《散馬休牛》意思相近的近義詞有:松弛、放松、休憩、閑暇等。
和《散馬休牛》意思相反的反義詞有:專注、努力、勤奮、緊張等。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