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星宿名。即箕宿,二十八宿之一。居東方蒼龍七宿之末,故稱。《左傳·僖公五年》:“童謡雲:‘丙之晨,龍尾伏辰,均服振振,取 虢 之旂。’” 杜預 注:“龍尾,尾星也。” 漢 張衡 《天象賦》:“歷龍尾以及箕,跨北 燕 而在茲。”
(2).謙稱自己乃附托于名人而成立者。典出《三國志·魏志·華歆傳》“ 華歆 字 子魚 , 平原 高唐 人也” 裴松之 注引 三國 魏 魚豢 《魏略》:“ 歆 與 北海 邴原 、 管寧 俱遊學,三人相善,時人號三人為‘一龍’, 歆 為龍頭, 原 為龍腹, 寧 為龍尾。” 清 袁枚 《隨園詩話》卷九引《朱草衣詩》:“自慚龍尾非名士,肯把豬肝累使君?” 王國維 《送日本狩野博士遊歐洲》詩:“幸免 仲叔 累豬肝,頗覺 幼安 慚龍尾。”
(3).草名。烏蔹莓的别名。《爾雅·釋草》“拔蘢葛” 晉 郭璞 注:“似葛,蔓生,有節, 江 東呼為龍尾。” 明 李時珍 《本草綱目·草七·烏蔹莓》:“俗名五爪龍, 江 東呼龍尾。”
(4).硯名。亦泛指硯。 宋 蘇轼 《龍尾硯歌》:“君看龍尾豈石材,玉德金聲寓於石。” 清 錢謙益 《贈硯》詩:“紫純端硯鎮書樓,牛後真令龍尾羞。” 清 蔣士铨 《一片石·宴閣》:“取麟毫麝煤龍尾鳳箋來。”
(5).河堤防洪之物。伐大樹連梢,置之堤旁。 元 歐陽玄 《河防記》:“隄前置龍尾大埽,龍尾者,伐大樹連梢繫之隄旁,隨水上下,以破嚙岸浪者。”
(6).古國名。 南诏 的别稱。《新唐書·南蠻傳上·南诏上》:“ 南詔 ,或曰 鶴拓 、曰 龍尾 ……本 哀牢夷 ,後烏蠻别種也。”參見“ 南詔 ”。
(7).盤旋而上的甬道。自上望下,宛如龍尾下垂,故稱。 漢 袁康 《越絕書·外傳記吳地傳》:“ 無錫 西龍尾陵道者, 春申君 初封 吳 所造也。”《隋書·酷吏傳·崔弘度》:“ 弘度 妹先適 迥 子為妻,及破 鄴城 , 迥 窘迫升樓, 弘度 直上龍尾追之。”《資治通鑒·陳宣帝太建十二年》引此文, 胡三省 注曰:“築道陂陀以上城,其道下附於地,若龍垂尾然,故曰龍尾。”
(8).指宮殿前呈斜坡狀的甬道。 唐 白居易 《醉後走筆酬劉五主簿長句》:“步登龍尾上虛空,立去天顔無咫尺。” 清 錢謙益 《天啟乙丑五月奉诏削籍南歸》詩:“趁朝龍尾還如夢,穩卧牛衣得此生。” 錢曾 箋注:“ 宋敏求 《長安志》:鐘樓鼓樓殿左右,有砌道盤上,謂之龍尾道。 李上交 《近事會元》: 含元殿 側有龍尾道,自平階至地,凡詰曲七轉,由 丹鳳門 北望,宛如龍尾下垂於地焉。”
"龍尾"一詞在漢語中主要有以下三層含義,均源自古代文獻與文化傳統:
指東方蒼龍七宿的尾部星宿,即箕宿與尾宿。《春秋左傳·僖公五年》載:"龍尾伏辰",杜預注:"龍尾,尾星也。"《史記·天官書》将二十八宿中的尾宿九星明确歸為"龍尾",象征天象分野。
形容山脈末端蜿蜒如龍尾的地勢。《周禮·考工記》"龍尾伏辰" 鄭玄注引申為地勢起伏。北宋沈括《夢溪筆談》卷二十四描述黃山"龍尾坡":"山形逶迤似龍偃卧,其末為坡,故名龍尾。"
特指硯台中的上品"龍尾硯",因産于江西婺源龍尾山得名。南唐李煜《硯譜》稱:"龍尾硯為天下冠"。宋代蘇轼《孔毅甫龍尾硯銘》贊其"澀不留筆,滑不拒墨",米芾《硯史》亦載其"金星羅紋,叩之聲清"。
文獻依據:
“龍尾”是一個多義詞,具體含義需結合語境理解。以下是其主要釋義及相關出處:
龍尾指東方蒼龍七宿中的第六宿——尾宿。
源自《三國志》典故:
龍尾是“烏蔹莓”的别名,一種蔓生草本植物。
龍尾硯是傳統名硯,特指歙硯中的上品。
提示:若需深入某一釋義的文獻原文或擴展典故,可參考《左傳》《三國志注》等古籍,或查詢權威詞典(如、3、4)。
敗阙八米詩本金邊貿彼唱此和鷩雉不一馳譽吹雲筝雌兒撮擁嫡嗣滌瑕蕩穢洞澈涷雨獨斷高比孤蟾貴色滑脫活鱍鱍晈晈繼發症開雕科跣攬惹陵跨龍怪隆景樚木買私瞞天賬沒心腸謀政目擊暖姝片批千真萬确起來青瓷耆壽耇老去失榮懼戎器省元市沽説啕四子素日攤檔天妃桶子帽退膘屯蹷否塞托始網目五圻祥和鑲配香消玉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