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兇猛的老虎。虎五爪為貙。 唐 陸龜蒙 《奉酬襲美先輩吳中苦雨一百韻》:“筋骸将束縛,腠理如箠撻。初謂抵狂貙,又疑當毒蠍。”
(2).比喻兇惡之徒。 唐 李紳 《趨翰苑遭誣構四十六韻》:“亂羣逢害馬,擇肉縱狂貙。”
“狂貙”是一個較為罕見的漢語詞彙,其含義需要結合古漢語語境和文字拆解來分析:
字義拆解:
組合含義: 兩字組合後,“狂貙”字面可理解為“兇猛的貙獸”,可能用于形容狂暴的野獸或比喻兇殘勇猛之人。例如在古文中,可能用“狂貙”代指難以馴服的猛獸,或借喻性格暴烈、行為不羁的人物。
語境與使用: 該詞未見于現代常用詞彙,推測屬于生僻的古漢語詞彙或特定文獻中的專有表達。如需更精準的解釋,建議提供具體出處(如古籍原文),或查閱《漢語大字典》《康熙字典》等工具書核實。
《狂貙》是一個漢字詞語,讀音為kuáng huǐ。它由兩個部分組成:犬(犭)和狂(犬部首)。
犬(quǎn)是指犬類動物,常用作形容詞前綴;狂(kuáng)是指瘋狂、激烈、狂暴的意思。
《狂貙》的意思指總是發狂、性情狂暴的狗。
《狂貙》這個詞最早出現在古代文獻《莊子·養生主》中。文學意義上的《狂貙》指狗的品種中特别兇猛的一類,形容它們個性兇暴,容易發作。
在古代漢字書寫中,《狂貙》曾用繁體字「狂犬虤」來表示,虤(yǎn)是狗的意思。隨着簡化字形的推廣,現在一般使用簡化字「貙」,這是由繁體轉換過來的。
在古代文獻中,《狂貙》也有其他的寫法,例如「狂犬虤」和「狂犬莈」。這些不同的寫法是因為古代漢字書寫規範不如現代嚴謹,字形的變化往往是因個别文人的變動或錯寫而産生的。
1. 這隻狗品種是一隻《狂貙》,它的攻擊性非常高。
2. 我聽說最近附近有流浪的《狂貙》,一定要小心照顧好自己的寵物。
3. 他的脾氣太壞了,簡直就像一隻《狂貙》。
1. 狂妄(kuáng wàng):形容人行為過分自高自大。
2. 狂喜(kuáng xǐ):形容人非常高興、激動。
3. 狂奔(kuáng bēn):形容動物或人極快速地奔跑。
1. 狂犬(kuáng quǎn):指患有狂犬病的狗。
2. 猛犬(měng quǎn):指兇猛的狗。
溫順(wēn shùn):指性情溫和,不易發怒的。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