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古代将帥憑以專制軍事的符節。《漢書·武帝紀》:“朕将巡邊垂,擇兵振旅,躬秉武節。置十二部将軍,親帥師焉。”《北史·隋紀下·炀帝》:“朕當親執武節,臨禦諸軍。” 隋炀帝 《飲馬長城窟行示從征群臣》:“ 北河 秉武節,千裡捲戎旌。”
(2).武德。使用武力應遵循的道義準則。《文選·張衡<東京賦>》:“文德既昭,武節是宣。” 薛綜 注:“言文武之教,無處不臨。” 唐 李德裕 《<異域歸忠傳>序》:“英才天縱,武節霆馳。” 章炳麟 《辨詩》:“及武節既衰,馳騁者至于絶臏,猶弗能企。”
(3).勇武之氣節;尚武的精神。 晉 陸機 《辯亡論上》:“忠規武節未有如此其著者也。”《隋書·地理志上》:“ 平涼 、 朔方 ……地接邊荒,多尚武節,亦習俗然焉。” 清 方苞 《讀<齊風>》:“ 齊 之立國能強,由其民習於武節。”
“武節”一詞在漢語中有多重含義,具體解釋如下:
古代軍事符節
指古代将帥用以指揮軍隊、象征軍事權力的符節,類似兵符。例如《漢書·武帝紀》記載:“躬秉武節,置十二部将軍。”
補充:這一用法常見于漢代至隋代文獻,如隋炀帝詩《飲馬長城窟行》中“北河秉武節”也體現了該含義。
武德與道義準則
指使用武力時應遵循的道義原則,即“武德”。如《文選·張衡<東京賦>》提到:“文德既昭,武節是宣。”
補充:強調軍事行動需符合正義性,如章炳麟所言“武節既衰”即批評違背道義的武力。
尚武精神與氣節
指勇武的氣節或崇尚武力的精神,如唐代李德裕在《異域歸忠傳》中贊頌“英才天縱,武節霆馳”。
從漢代到隋唐,“武節”含義逐漸擴展:
以上内容綜合了《漢書》《文選》等古籍及現代釋義,完整信息可查閱等來源。
武節是一個漢字詞語,其拆分部首為「止」和「武」,共有8畫。它由「武」表示人、戈兵器的意義和「止」表示腳的意思所組成。
「武節」一詞來源于中國古代文化,用于形容具有武勇精神和節操的人。在戰鬥和戰争中,兵士需要展現出堅韌不拔、勇敢無畏的品質,這就是「武節」所代表的精神。
在繁體字中,「武節」的寫法與簡體字保持一緻,沒有差異。
古代漢字寫法中,「武節」的表示方式和現代略有不同。在古時,「武節」的上半部分為「戈」記載,象征戰争和勇猛的氣息,下半部分為「至」,表示行走的方式,在古代寫法中強調行走時的堅定。
以下是一些使用「武節」的例句:
1. 他是一位武節非凡的将軍,帶領軍隊取得了重大勝利。
2. 這部電影展現了戰士們的武節和犧牲精神。
3. 戰士們在戰場上展現出了頑強的武節,不畏困難堅決前行。
有關「武節」的組詞,可以通過加上不同的形容詞、動詞或名詞進行構詞,例如:
1. 武斷(形容詞):指态度、決定等十分果斷而且強硬。
2. 武裝(動詞):指給予軍人配備武器和裝備。
3. 武士(名詞):指擁有武功和忠誠的士兵。
武節的反義詞是文弱,表示膽小怯懦,沒有鬥志。
綜上所述,「武節」是一個形容具有武勇精神和節操的人的詞語,它源自中國古代文化。在古代漢字寫法中,「武節」的表示稍有不同,但在繁體字中和簡體字保持一緻。它可以與其他詞語結合組成新的詞彙,而它的反義詞是「文弱」。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