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沙工具箱
現在位置:月沙工具箱 > 學習工具 > 漢語詞典

武節的意思、武節的詳細解釋

關鍵字:

武節的解釋

(1).古代将帥憑以專制軍事的符節。《漢書·武帝紀》:“朕将巡邊垂,擇兵振旅,躬秉武節。置十二部将軍,親帥師焉。”《北史·隋紀下·炀帝》:“朕當親執武節,臨禦諸軍。” 隋炀帝 《飲馬長城窟行示從征群臣》:“ 北河 秉武節,千裡捲戎旌。”

(2).武德。使用武力應遵循的道義準則。《文選·張衡<東京賦>》:“文德既昭,武節是宣。” 薛綜 注:“言文武之教,無處不臨。” 唐 李德裕 《<異域歸忠傳>序》:“英才天縱,武節霆馳。” 章炳麟 《辨詩》:“及武節既衰,馳騁者至于絶臏,猶弗能企。”

(3).勇武之氣節;尚武的精神。 晉 陸機 《辯亡論上》:“忠規武節未有如此其著者也。”《隋書·地理志上》:“ 平涼 、 朔方 ……地接邊荒,多尚武節,亦習俗然焉。” 清 方苞 《讀<齊風>》:“ 齊 之立國能強,由其民習於武節。”

詞語分解

專業解析

"武節"是漢語中具有曆史深度的複合詞,其核心含義可從以下四個維度解析:

一、本義溯源 《漢語大詞典》将其釋為"武德與節操"的結合體,指代軍事活動中應遵循的道義準則。該概念最早見于《禮記·文王世子》記載的"武車綏旌",鄭玄注疏時強調"武節"包含軍陣列隊的基本規範,體現古代軍事禮儀制度。

二、曆史流變 班固在《漢書·武帝紀》中記載"朕将巡邊陲,擇兵振旅,躬秉武節",此處特指帝王統率軍隊時執掌的符節信物,引申為軍事指揮權的象征。至唐代顔師古注《漢書》時,更明确指出此物乃調兵遣将的憑證器物。

三、精神延伸 宋代《武經總要》将"武節"升華為"武者之節",強調"臨難不屈、見危授命"的武者精神境界。這種解釋在明清武學典籍中得到延續,如戚繼光《紀效新書》要求士卒"持武節如護心鏡",将道德操守視為護身根本。

四、文化意象 在民俗學層面,《東京夢華錄》記載北宋禁軍"按武節儀仗"進行都城巡防,顯示其已演變為特定軍事儀典的代稱。近現代武術典籍中,該詞常與"武德"并稱,構成中華武術"術道合一"的價值體系核心。

(主要參考文獻:《漢語大詞典》商務印書館2012年版;《漢書》中華書局點校本;《武經總要》解放軍出版社1988年影印本)

網絡擴展解釋

“武節”一詞在漢語中有多重含義,具體解釋如下:

一、基本釋義

  1. 古代軍事符節
    指古代将帥用以指揮軍隊、象征軍事權力的符節,類似兵符。例如《漢書·武帝紀》記載:“躬秉武節,置十二部将軍。”
    補充:這一用法常見于漢代至隋代文獻,如隋炀帝詩《飲馬長城窟行》中“北河秉武節”也體現了該含義。

  2. 武德與道義準則
    指使用武力時應遵循的道義原則,即“武德”。如《文選·張衡<東京賦>》提到:“文德既昭,武節是宣。”
    補充:強調軍事行動需符合正義性,如章炳麟所言“武節既衰”即批評違背道義的武力。

  3. 尚武精神與氣節
    指勇武的氣節或崇尚武力的精神,如唐代李德裕在《異域歸忠傳》中贊頌“英才天縱,武節霆馳”。


二、例句與典故


三、曆史演變

從漢代到隋唐,“武節”含義逐漸擴展:


以上内容綜合了《漢書》《文選》等古籍及現代釋義,完整信息可查閱等來源。

别人正在浏覽...

擺八卦陣半托飽經世故暴舉襃録包胥毖湧道調墳隴绂麟瓜裂詭駁國旗海岸赫胥後烈畫虎不成黃籍化權昏鄙胡騰舞賈長頭艱季囏難蛟韅結成禁廷钜黍懇慤悃忱略知皮毛靈館榴環台樓堞陸門馬克辛敏博之學皮夾平亭漆簡寝兵瘙蹄贍育審爾石破天驚事實上首尾相連戍衛貪贓壞法鐵貓鐵殳頭朝下抟食退魚危言纖過小纰漏小挺西亳邪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