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沙工具箱
現在位置:月沙工具箱 > 學習工具 > 漢語詞典

危言的意思、危言的詳細解釋

關鍵字:

危言的解釋

(1) [straightforward words]∶正直的話

邦有道,危言危行。——《論語·憲問》

(2) [say frightening words purposely;alarmist talk]∶故意說吓人的話

危言聳聽

詳細解釋

(1).直言。《逸周書·武順》:“危言不幹德曰正。”《漢書·賈捐之傳》:“臣幸得遭明盛之朝,蒙危言之策,無忌諱之患。” 顔師古 注:“危言,直言也。言出而身危,故曰危言。” 茅盾 《子夜》九:“你的危言诤論,并不能叫 小杜 居安思危,反使得他決心去及時行樂。”參見“ 危言正色 ”。

(2).謂(行為)超過言語。《禮記·缁衣》:“大人不倡遊言。可言也,不可行,君子弗言也;可行也,不可言,君子弗行也。則6*民言不危行,而行不危言矣。” 鄭玄 注:“危,猶高也。言不高於行,行不高於言,言行相應也。”

(3).聳人聽聞的言論。 宋 無名氏 《道山清話》:“ 絳 欲以危言中傷大臣,事既無根,徒搖衆聽。” 明 張居正 《上六部稟帖》:“且巧為詆説,捏造危言,遂為纂修所影藉。”

(4).猶慎言。謂不說自己的功勞才能。《史記·管晏列傳》:“其在朝,君語及之,即危言。” 張守節 正義:“謂己謙讓,非雲功能。”

詞語分解

關注詞典網微信公衆號:詞典網,回複:危言漢語 快速查詢。

專業解析

"危言"是一個漢語詞彙,其含義根據具體語境有所不同,主要包含以下核心釋義:

  1. 直言;正直的言論

    • 釋義: 指不顧忌諱或風險,出于正直之心而說出的真話、實話或勸誡的話。強調言論的耿直和敢于擔當。
    • 詞源與例證: 此義項源于古漢語。"危"在此可理解為"端正、正直"(如"正襟危坐"之"危"),引申為不畏風險、正直敢言。《論語·憲問》中有"邦有道,危言危行"(國家政治清明時,言語正直,行為正直)。《後漢書·黨锢傳序》:"又渤海公族進階、扶風魏齊卿,并危言深論,不隱豪強。" 此處的"危言"即指不畏強權、直言不諱的言論。(釋義來源:《漢語大詞典》)
    • 現代用法: 在現代漢語中,此義項雖不如古代常用,但仍存在于"危言危行"等成語中,形容人言行正直。
  2. 故意說出令人吃驚或害怕的話;聳人聽聞的言論

    • 釋義: 指有意說出誇張的、使人感到驚奇、緊張或恐懼的話語。常帶有貶義,指言論不實或誇大其詞。
    • 現代常見用法: 這是現代漢語中最常用的義項,常與"聳聽"連用,構成固定短語"危言聳聽"。
    • 例證: "他總喜歡發表一些危言,吸引大家的注意。" "不要被那些危言所吓倒,事情沒那麼嚴重。" 此義項強調言論内容的驚人或可怕性質,以及說話者可能具有的嘩衆取寵或制造恐慌的意圖。(釋義來源:《現代漢語詞典》第7版)
  3. 慎言(古義)

    • 釋義: 在古漢語中,"危言"有時也指謹慎的言論。"危"在此可理解為"謹慎、小心"。
    • 例證: 《莊子·則陽》:"故曰:危言日出,和以天倪。" 對此句中的"危言",曆代注家有不同理解,其中一種解釋即指謹慎的言語。此義項在現代漢語中已非常罕見。(釋義來源:《漢語大詞典》)

"危言"的核心含義圍繞"言論"展開,其具體色彩取決于"危"字的解讀:

在現代語境下,理解"危言"的關鍵通常是區分它是指正直的谏言(相對少見),還是指帶有誇張、恐吓性質的言論(最常見)。

參考文獻:

網絡擴展解釋

“危言”一詞的含義可以從多個角度解析,綜合搜索結果中的權威來源(如、、等),其核心釋義如下:

一、基本釋義

  1. 正直的言論
    源自《論語·憲問》中“邦有道,危言危行”,意為在政治清明的環境下,言行均保持正直(,)。

  2. 聳人聽聞的言論
    指故意誇大或使用令人震驚的語言,例如成語“危言聳聽”(,)。

二、引申含義

三、成語與用法

  1. 危言危行
    意為“說正直的話,做正直的事”,強調言行一緻()。
  2. 危言聳聽
    指用誇張言論制造恐慌,如“專登危言聳聽内容的報紙”()。

四、總結

“危言”具有雙重性:既代表正直、坦率的表達,也包含刻意制造震撼效果的負面用法,需結合具體語境判斷。

如需更多例句或成語擴展,可參考、等來源。

别人正在浏覽...

欸乃便器标類弊制婵嫣蚩谪鹑籠觸絲帶脈調轉鬥别氣發洩覆護俯诎附小割損滾淌歡忭鼓舞魂耗魄喪壺中天绛台介直繼世糾案巨塊喀雜匡贊拉殺連襟蓮藕裡老疠氣儢儢睦忍南梁腦門漂濡青瓷崎險三襕貼裡上臾山雉設渡申禀省并設險使家詩奁食水邃清速食面鐵塹痛愧偷雞盜狗晚市蝸量渥赭響墳霞骞獬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