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沙工具箱
现在位置:月沙工具箱 > 学习工具 > 汉语词典

武节的意思、武节的详细解释

关键字:

武节的解释

(1).古代将帅凭以专制军事的符节。《汉书·武帝纪》:“朕将巡边垂,择兵振旅,躬秉武节。置十二部将军,亲帅师焉。”《北史·隋纪下·炀帝》:“朕当亲执武节,临御诸军。” 隋炀帝 《饮马长城窟行示从征群臣》:“ 北河 秉武节,千里捲戎旌。”

(2).武德。使用武力应遵循的道义准则。《文选·张衡<东京赋>》:“文德既昭,武节是宣。” 薛综 注:“言文武之教,无处不临。” 唐 李德裕 《<异域归忠传>序》:“英才天纵,武节霆驰。” 章炳麟 《辨诗》:“及武节既衰,驰骋者至于絶臏,犹弗能企。”

(3).勇武之气节;尚武的精神。 晋 陆机 《辩亡论上》:“忠规武节未有如此其著者也。”《隋书·地理志上》:“ 平凉 、 朔方 ……地接边荒,多尚武节,亦习俗然焉。” 清 方苞 《读<齐风>》:“ 齐 之立国能强,由其民习於武节。”

词语分解

专业解析

"武节"是汉语中具有历史深度的复合词,其核心含义可从以下四个维度解析:

一、本义溯源 《汉语大词典》将其释为"武德与节操"的结合体,指代军事活动中应遵循的道义准则。该概念最早见于《礼记·文王世子》记载的"武车绥旌",郑玄注疏时强调"武节"包含军阵列队的基本规范,体现古代军事礼仪制度。

二、历史流变 班固在《汉书·武帝纪》中记载"朕将巡边陲,择兵振旅,躬秉武节",此处特指帝王统率军队时执掌的符节信物,引申为军事指挥权的象征。至唐代颜师古注《汉书》时,更明确指出此物乃调兵遣将的凭证器物。

三、精神延伸 宋代《武经总要》将"武节"升华为"武者之节",强调"临难不屈、见危授命"的武者精神境界。这种解释在明清武学典籍中得到延续,如戚继光《纪效新书》要求士卒"持武节如护心镜",将道德操守视为护身根本。

四、文化意象 在民俗学层面,《东京梦华录》记载北宋禁军"按武节仪仗"进行都城巡防,显示其已演变为特定军事仪典的代称。近现代武术典籍中,该词常与"武德"并称,构成中华武术"术道合一"的价值体系核心。

(主要参考文献:《汉语大词典》商务印书馆2012年版;《汉书》中华书局点校本;《武经总要》解放军出版社1988年影印本)

网络扩展解释

“武节”一词在汉语中有多重含义,具体解释如下:

一、基本释义

  1. 古代军事符节
    指古代将帅用以指挥军队、象征军事权力的符节,类似兵符。例如《汉书·武帝纪》记载:“躬秉武节,置十二部将军。”
    补充:这一用法常见于汉代至隋代文献,如隋炀帝诗《饮马长城窟行》中“北河秉武节”也体现了该含义。

  2. 武德与道义准则
    指使用武力时应遵循的道义原则,即“武德”。如《文选·张衡<东京赋>》提到:“文德既昭,武节是宣。”
    补充:强调军事行动需符合正义性,如章炳麟所言“武节既衰”即批评违背道义的武力。

  3. 尚武精神与气节
    指勇武的气节或崇尚武力的精神,如唐代李德裕在《异域归忠传》中赞颂“英才天纵,武节霆驰”。


二、例句与典故


三、历史演变

从汉代到隋唐,“武节”含义逐渐扩展:


以上内容综合了《汉书》《文选》等古籍及现代释义,完整信息可查阅等来源。

别人正在浏览...

奥处八哀诗百常暴急肠断扯倒尘气痴惑搊扶酬贺聪叡大桁单人滑打市语低凹东量西折多变飞航分遣吩示覆策杠夫跟劲会家不忙僭立季次借牙绯鸡伏鹄卵鸡西市两亲恋旧伶工铃驺麦笼蛮彝谦弱骑从轻华跂息人瑞丧煞三隣四舍洒心更始沙漠化尚方舃赏召声技疏浅腾跨通鼻子彤彤颓荒讬伏外罗城逶逦痿易崄涩险巇小庭瑕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