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沙工具箱
现在位置:月沙工具箱 > 学习工具 > 汉语词典

武节的意思、武节的详细解释

关键字:

武节的解释

(1).古代将帅凭以专制军事的符节。《汉书·武帝纪》:“朕将巡边垂,择兵振旅,躬秉武节。置十二部将军,亲帅师焉。”《北史·隋纪下·炀帝》:“朕当亲执武节,临御诸军。” 隋炀帝 《饮马长城窟行示从征群臣》:“ 北河 秉武节,千里捲戎旌。”

(2).武德。使用武力应遵循的道义准则。《文选·张衡<东京赋>》:“文德既昭,武节是宣。” 薛综 注:“言文武之教,无处不临。” 唐 李德裕 《<异域归忠传>序》:“英才天纵,武节霆驰。” 章炳麟 《辨诗》:“及武节既衰,驰骋者至于絶臏,犹弗能企。”

(3).勇武之气节;尚武的精神。 晋 陆机 《辩亡论上》:“忠规武节未有如此其著者也。”《隋书·地理志上》:“ 平凉 、 朔方 ……地接边荒,多尚武节,亦习俗然焉。” 清 方苞 《读<齐风>》:“ 齐 之立国能强,由其民习於武节。”

词语分解

网络扩展解释

“武节”一词在汉语中有多重含义,具体解释如下:

一、基本释义

  1. 古代军事符节
    指古代将帅用以指挥军队、象征军事权力的符节,类似兵符。例如《汉书·武帝纪》记载:“躬秉武节,置十二部将军。”
    补充:这一用法常见于汉代至隋代文献,如隋炀帝诗《饮马长城窟行》中“北河秉武节”也体现了该含义。

  2. 武德与道义准则
    指使用武力时应遵循的道义原则,即“武德”。如《文选·张衡<东京赋>》提到:“文德既昭,武节是宣。”
    补充:强调军事行动需符合正义性,如章炳麟所言“武节既衰”即批评违背道义的武力。

  3. 尚武精神与气节
    指勇武的气节或崇尚武力的精神,如唐代李德裕在《异域归忠传》中赞颂“英才天纵,武节霆驰”。


二、例句与典故


三、历史演变

从汉代到隋唐,“武节”含义逐渐扩展:


以上内容综合了《汉书》《文选》等古籍及现代释义,完整信息可查阅等来源。

网络扩展解释二

武节

武节是一个汉字词语,其拆分部首为「止」和「武」,共有8画。它由「武」表示人、戈兵器的意义和「止」表示脚的意思所组成。

「武节」一词来源于中国古代文化,用于形容具有武勇精神和节操的人。在战斗和战争中,兵士需要展现出坚韧不拔、勇敢无畏的品质,这就是「武节」所代表的精神。

在繁体字中,「武节」的写法与简体字保持一致,没有差异。

古代汉字写法中,「武节」的表示方式和现代略有不同。在古时,「武节」的上半部分为「戈」记载,象征战争和勇猛的气息,下半部分为「至」,表示行走的方式,在古代写法中强调行走时的坚定。

以下是一些使用「武节」的例句:

1. 他是一位武节非凡的将军,带领军队取得了重大胜利。

2. 这部电影展现了战士们的武节和牺牲精神。

3. 战士们在战场上展现出了顽强的武节,不畏困难坚决前行。

有关「武节」的组词,可以通过加上不同的形容词、动词或名词进行构词,例如:

1. 武断(形容词):指态度、决定等十分果断而且强硬。

2. 武装(动词):指给予军人配备武器和装备。

3. 武士(名词):指拥有武功和忠诚的士兵。

武节的反义词是文弱,表示胆小怯懦,没有斗志。

综上所述,「武节」是一个形容具有武勇精神和节操的人的词语,它源自中国古代文化。在古代汉字写法中,「武节」的表示稍有不同,但在繁体字中和简体字保持一致。它可以与其他词语结合组成新的词汇,而它的反义词是「文弱」。

别人正在浏览...

白莲卞宝补差操作规程朝幰初露头角翠钏大朝觐当国凋枯顿卒恶姹尔绵翻云覆雨犯斋飞卫覂轨丰饩纷讼圪弹乖龙归去来子国副悍气宏巨烘烔红玉汇印僥驳骄竖解诮近状积痞吉言俊郎楷秀亢厉客窆可不窥觇攦脱挠沮闹装排迭篇第平解乾暴染翰成章桡客荣镜如火如荼瑞福韶护食而不知其味刷卷抒思溯端竟委推亡五位百法县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