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沙工具箱
現在位置:月沙工具箱 > 學習工具 > 漢語詞典

敏博之學的意思、敏博之學的詳細解釋

關鍵字:

敏博之學的解釋

骈體文之别稱。 元 劉壎 《隱居通議·骈俪一》:“然朝廷制誥,縉紳表啟,猶不免作對,雖 歐 曾 王 蘇 數大儒,皆奮然為之,終 宋 之世不廢。謂之‘四六’,又謂之‘敏博之學’,又謂之‘應用’。”

詞語分解

網絡擴展解釋

“敏博之學”是一個具有多重含義的古代漢語詞彙,具體解釋需結合不同文獻來源:

一、主要含義(骈體文别稱)

根據、等來源,該詞最早見于元代劉壎《隱居通議·骈俪一》,特指骈體文(又稱“四六文”)的别稱。這類文體盛行于宋代,以對仗工整、辭藻華麗為特點,常用于朝廷诏令、士大夫表啟等正式文書。例如:

二、延伸理解(現代語境)

部分現代詞典(如)将其字面拆解為“敏(敏捷)”“博(廣博)”,引申為學識廣博且思維敏捷的學術能力,常用于贊美學者或教育家的綜合素質。

三、使用注意

  1. 曆史語境:在古籍中主要指骈體文,需避免與現代引申義混淆;
  2. 權威差異:漢典等權威平台僅收錄骈體文含義;
  3. 詞源背景:因骈文創作需敏捷才思與廣博典故,故稱“敏博之學”。

建議根據具體語境選擇釋義,若涉及古代文學術語,優先采用骈體文别稱的原始定義。

網絡擴展解釋二

敏博之學的意思

敏博之學是一個詞語,意思是指聰明才智出衆的學問。這是一個褒義詞,用來形容那些具有敏銳思維和廣博知識的人。

拆分部首和筆畫

敏博之學的拆分部首是「敏」和「博」。其中,「敏」的部首是「攵」,共有10畫;「博」的部首是「十」,共有12畫。

來源和繁體

敏博之學源自《尚書·黃帝問于天下》中的一句話:“夏後之世,敏于治者,博于學者。”意思是在夏朝後期,治理能力出衆的人被稱為“敏”,學識淵博的人被稱為“博”。後來,這兩個詞結合起來形成了敏博之學的概念。

而在繁體字中,敏博之學通常被寫為「敏博之學」。

古時候漢字寫法

古時候,「敏」字的寫法為「𤋮」,「博」字的寫法為「白」。在這種寫法下,敏博之學被寫作「𤋮白之學」。

例句

1. 他在敏博之學上有着出色的表現,深受老師和同學們的贊賞。

2. 受到良好教育的人應該追求終身敏博之學的目标。

組詞、近義詞、反義詞

組詞:敏銳、博學、學問

近義詞:聰明才智、多才多藝

反義詞:愚笨無知、無能無智

别人正在浏覽...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