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沙工具箱
現在位置:月沙工具箱 > 學習工具 > 漢語詞典

敏博之學的意思、敏博之學的詳細解釋

關鍵字:

敏博之學的解釋

骈體文之别稱。 元 劉壎 《隱居通議·骈俪一》:“然朝廷制誥,縉紳表啟,猶不免作對,雖 歐 曾 王 蘇 數大儒,皆奮然為之,終 宋 之世不廢。謂之‘四六’,又謂之‘敏博之學’,又謂之‘應用’。”

詞語分解

專業解析

"敏博之學"是漢語典籍中用于形容治學特點的複合詞,其核心含義包含兩層特質:

一、敏:指治學思維的敏捷性 該詞中的"敏"取自《論語·裡仁》"君子欲讷于言而敏于行",引申為學術研究中快速把握問題本質的能力,表現為對經典文獻的敏銳解讀能力,以及對學術命題的快速響應機制。這種特性在《朱子語類》卷十中被闡釋為"讀書須是仔細,逐句逐字,不可放過,此便是敏處"。

二、博:指學術視野的廣博性 "博"源于《禮記·中庸》"博學之,審問之",強調學術積累的廣度與深度。具體表現為跨領域知識的融會貫通,如清代學者戴震在《與姚孝廉姬傳書》中所述"學者當不以人蔽己,不以己自蔽,不為一時之名,亦不期後世之名",這種治學态度正是"博"的典型體現。

該術語常見于評價漢唐經學家、清代樸學家的治學特征,如孔穎達在《五經正義》編纂過程中展現的"總攬百家,兼采衆說"的學術風格,即被後世稱為"敏博之學"的典範。現代學術研究中,這一概念仍被用來描述既能快速把握前沿動态,又具備跨學科知識儲備的研究範式。

(參考來源:《漢語大詞典》商務印書館1992年版;《中國學術思想史》中華書局2001年修訂本)

網絡擴展解釋

“敏博之學”是一個具有多重含義的古代漢語詞彙,具體解釋需結合不同文獻來源:

一、主要含義(骈體文别稱)

根據、等來源,該詞最早見于元代劉壎《隱居通議·骈俪一》,特指骈體文(又稱“四六文”)的别稱。這類文體盛行于宋代,以對仗工整、辭藻華麗為特點,常用于朝廷诏令、士大夫表啟等正式文書。例如:

二、延伸理解(現代語境)

部分現代詞典(如)将其字面拆解為“敏(敏捷)”“博(廣博)”,引申為學識廣博且思維敏捷的學術能力,常用于贊美學者或教育家的綜合素質。

三、使用注意

  1. 曆史語境:在古籍中主要指骈體文,需避免與現代引申義混淆;
  2. 權威差異:漢典等權威平台僅收錄骈體文含義;
  3. 詞源背景:因骈文創作需敏捷才思與廣博典故,故稱“敏博之學”。

建議根據具體語境選擇釋義,若涉及古代文學術語,優先采用骈體文别稱的原始定義。

别人正在浏覽...

安設保障房悲咽表述标遇不作興擦音差額剗草除根場期超走車馬費趁火打劫敕勒歌沖約辭行頓愚房兄附綴刮舌谷量黑鉛橫佚合體阍侍箕伯街譚巷議進口車寖陋舊院沮漳控送曠肰樂康練銳厘稅露陌蒙辜摩捋甯願潘掾澎脹罄控仁壽鏡宂宂入網熌灼釋憤壽滿天年倏瞬送飯飕飗坦陳檀溪條畫鐵绠鐵腥徒步無轍遐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