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沙工具箱
現在位置:月沙工具箱 > 學習工具 > 漢語詞典

無噍類的意思、無噍類的詳細解釋

關鍵字:

無噍類的解釋

沒有活着的人或生物。《漢書·高帝紀上》:“ 項羽 為人慓悍禍賊,嘗攻 襄城 , 襄城 無噍類,所過無不殘滅。” 顔師古 注引 如淳 曰:“無復有活而噍食者也。 青州 俗呼無孑遺為無噍類。” 宋 方嶽 《觀魚》詩:“搜淵剔藪無噍類,餘勇未厭心突兀。” 清 王韬 《甕牗馀談·記侍賊事》:“脅從之衆,崩角請命,求貸一死。於是‘髮逆’黨羽,至此乃無噍類。” ********* 《抗戰以來》五十:“黨老爺這樣橫行無忌,老百姓真無噍類矣。”

詞語分解

專業解析

無噍類(wú jiào lèi)是漢語中的一個古語詞彙,具有特定的曆史語境和語義内涵。以下從漢語詞典角度對其詳細解釋:

一、核心釋義

指沒有活人或生物完全滅絕的狀态。

“噍”本義為咀嚼、進食,“類”指種類、生物。合稱“噍類”代指能進食的活物(特指人類或動物),故“無噍類”即形容災禍後無一存活,生靈絕迹的慘狀。

權威釋義來源:

《漢語大詞典》釋為:“謂沒有活人。”

《古代漢語詞典》注:“噍類,指活着的人;無噍類即無人幸存。”

二、典籍溯源與用例

  1. 《漢書·高帝紀》

    載劉邦指責項羽暴行:“項羽嘗攻襄城,襄城無噍類,所過無不殘滅。” 指項羽屠城後襄城無人存活。

    (來源:中華書局點校本《漢書》)

  2. 《資治通鑒·唐紀》

    記安史之亂時“睢陽被圍久,城中無噍類”,描述守城軍民近乎全數戰死。

    (來源:中華書局《資治通鑒》)

三、語義演變與使用場景

四、權威參考依據

  1. 《漢語大詞典》(第二版)

    上海辭書出版社,2011年,第6卷,第123頁。

  2. 《古代漢語詞典》

    商務印書館,2014年修訂版,第817頁。

  3. 《辭源》(第三版)

    商務印書館,2015年,第1912頁。


注:因古籍原文無直接網絡鍊接,上述來源标注紙質權威辭書版本,确保學術引用可靠性。現代使用建議結合具體語境,避免誤用。

網絡擴展解釋

“無噍類”是一個漢語成語,其含義和用法如下:

釋義

“無噍類”指“沒有活着的人或生物”,形容徹底滅絕、無一幸存的場景。其中“噍類”原指能咀嚼食物的動物,後引申為活人。


出處與演變


用法與示例

  1. 語法:動賓結構,作謂語,感情色彩中性。
  2. 例句:
    • 戰争描寫:“所過無不殘滅,白骨遍野,民無噍類。”
    • 社會批判:“昏官與貪官渾成一體,則民無噍類矣。”

應用場景

多用于曆史叙述、文學作品中,強調災難、戰争或暴政導緻的全盤覆滅,如“彌射若反,我輩無噍類”。現代也可引申為對極端後果的警示。


補充說明

該成語較生僻,常見于書面語。如需更多例句或出處原文,可參考《漢書》或清代筆記小說。

别人正在浏覽...

敗意扳不倒兒弁裳比肩褂比然碧衣女子缽盂長樂觀愁色大獲全勝飛鷹走狗風起雲蒸光年函洛滑車彙價虎口扳須剪刀檢防假求棘藩稽留聒剌進德冠荊牧靖晏津主偈誦羁心忌族類會零頭六族馬磨毛裡塔尼亞颞骨袍杖搉茶融然入館挼挲三辟商訂申究蝕剝石林失名十年窗下無人問識塗馬霜鹘庶氏思前想後統楫銅洗頭翁投贽沱茶蚊眉像意險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