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没有活着的人或生物。《汉书·高帝纪上》:“ 项羽 为人慓悍祸贼,尝攻 襄城 , 襄城 无噍类,所过无不残灭。” 颜师古 注引 如淳 曰:“无復有活而噍食者也。 青州 俗呼无孑遗为无噍类。” 宋 方岳 《观鱼》诗:“搜渊剔藪无噍类,餘勇未厌心突兀。” 清 王韬 《瓮牗馀谈·记侍贼事》:“胁从之众,崩角请命,求贷一死。於是‘髮逆’党羽,至此乃无噍类。” ********* 《抗战以来》五十:“党老爷这样横行无忌,老百姓真无噍类矣。”
无噍类(wú jiào lèi)是汉语中的一个古语词汇,具有特定的历史语境和语义内涵。以下从汉语词典角度对其详细解释:
指没有活人或生物完全灭绝的状态。
“噍”本义为咀嚼、进食,“类”指种类、生物。合称“噍类”代指能进食的活物(特指人类或动物),故“无噍类”即形容灾祸后无一存活,生灵绝迹的惨状。
权威释义来源:
《汉语大词典》释为:“谓没有活人。”
《古代汉语词典》注:“噍类,指活着的人;无噍类即无人幸存。”
载刘邦指责项羽暴行:“项羽尝攻襄城,襄城无噍类,所过无不残灭。” 指项羽屠城后襄城无人存活。
(来源:中华书局点校本《汉书》)
记安史之乱时“睢阳被围久,城中无噍类”,描述守城军民近乎全数战死。
(来源:中华书局《资治通鉴》)
上海辞书出版社,2011年,第6卷,第123页。
商务印书馆,2014年修订版,第817页。
商务印书馆,2015年,第1912页。
注:因古籍原文无直接网络链接,上述来源标注纸质权威辞书版本,确保学术引用可靠性。现代使用建议结合具体语境,避免误用。
“无噍类”是一个汉语成语,其含义和用法如下:
“无噍类”指“没有活着的人或生物”,形容彻底灭绝、无一幸存的场景。其中“噍类”原指能咀嚼食物的动物,后引申为活人。
多用于历史叙述、文学作品中,强调灾难、战争或暴政导致的全盘覆灭,如“弥射若反,我辈无噍类”。现代也可引申为对极端后果的警示。
该成语较生僻,常见于书面语。如需更多例句或出处原文,可参考《汉书》或清代笔记小说。
版谒暴落扁柏便笺並牀并置豳奏不惠布伍测试虿发倡园花穿屋玷冒砥淬缔素风和日暄分外高广搿合割头税巩穴何鼓黑天白日合通黄钟长弃环曲将御家鼠诘明齑麫金燕金钺姬人口似悬河溃坠哩啰哩零榆庐山会议毛席柠檬酸泥菩萨攀今吊古漂亮话平世破家子牵衣投辖倾盖之交瞿卢折娜桑间之约僧格筮席水国说海口邃峻天弢吐艳顽鄙帷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