虎口扳須的意思、虎口扳須的詳細解釋
虎口扳須的解釋
比喻冒極大的危險。《再生緣》第五五回:“咳!如今也不用説了。 酈老師 縱是 麗君 ,我也不敢往虎口扳鬚,龍頭鋸角。”一本作“ 虎口拔鬚 ”。
詞語分解
- 虎口的解釋 ∶比喻十分危險的處所才出狼窩,又入虎口 ∶大拇指和食指之間的聯結部分詳細解釋.老虎之口。比喻危險的境地。《戰國策·齊策三》:“今 秦 四塞之國,譬若虎口,而君入之,則臣不知君所出矣。”《史記·劉敬叔
- 須的解釋 須 (須③④鬚) ū 必得,應當:無須。莫須有。必須。務須。須要。 等待,停留:須留(遲留,留待)。 男人面上生的毛,胡子:須眉(男子的代稱)。須生(傳統戲劇角色名,即“老生”)。 〔須臾〕片刻,一會
專業解析
"虎口扳須"(hǔ kǒu bān xū)是一個源自中國古代的成語,形象生動,寓意深刻。以下從漢語詞典角度對其詳細解釋:
一、基本釋義
- 字面意思:把手伸進老虎嘴裡去拔它的胡須。
- 比喻義:比喻不顧巨大危險,冒險去做某事。常用來形容行為極其魯莽、膽大妄為,或者為了達到目的而甘冒奇險。
二、詞義解析與用法
- 核心含義:強調行為的極度危險性和冒險性。其危險程度猶如直接挑釁猛獸。
- 情感色彩:通常帶有貶義,批評行事魯莽、不計後果。有時在特定語境下也可略帶中性,僅強調冒險的決心。
- 常見用法:作謂語、賓語或定語。
- 例:他這次的計劃簡直是虎口扳須,太冒險了。
- 例:為了這點利益去虎口扳須,實在不值得。
- 近義詞:虎口拔牙、火中取栗、铤而走險、孤注一擲。
- 反義詞:穩紮穩打、謹小慎微、安分守己、量力而行。
三、典故來源與文化背景
該成語典出明代馮夢龍所著曆史演義小說《東周列國志》。在第七十回描述楚國勇士養由基與晉國大将魏锜對陣時,原文寫道:“魏锜欺養由基年老,挺槍出陣,指望手到成功。誰知養由基是虎口扳須的老手,開弓放箭,魏锜應弦而倒。” 此處用“虎口扳須”形容養由基是經曆過大風大浪、敢于冒險的老手。這個生動的比喻因其形象性而被後世廣泛引用,凝固為成語。
四、權威參考
- 《漢語大詞典》(羅竹風主編):對“虎口扳須”的釋義明确指向其比喻冒險的含義,并常引用《東周列國志》作為書證。該詞典是漢語詞彙研究的權威工具書。
- 《中國成語大辭典》(上海辭書出版社):收錄該成語,解釋其意為“比喻冒極大的風險”,并同樣溯源至《東周列國志》。
- 《現代漢語詞典》(中國社會科學院語言研究所詞典編輯室編):雖未直接收錄“虎口扳須”,但收錄了其同義且更常用的“虎口拔牙”,釋義為“比喻做十分危險的事”,兩者核心含義一緻。
- 古籍來源:其直接出處為明代馮夢龍所著《東周列國志》第七十回(具體引文見上文)。該書是了解成語典故的重要文獻。
五、使用提示
“虎口扳須”在現代漢語中使用頻率低于其近義詞“虎口拔牙”,但因其形象生動,在文學創作或強調極度冒險的情境中仍具表現力。使用時需注意其通常含有的貶義或警示意味。
網絡擴展解釋
“虎口扳須”是一個漢語成語,其含義和用法可綜合多個來源解釋如下:
一、基本含義
該成語比喻冒着極大的危險去做某事,類似于“虎口拔牙”,形容人勇敢無畏或铤而走險的行為。字面意思是“從老虎嘴邊拔胡須”,因老虎兇猛,此舉極可能喪命,故引申為極高風險的行動。
二、詳細解析
-
來源典故
出自清代陳瑞生的小說《再生緣》第55回:“郦老師縱是麗君,我也不敢往虎口扳須,龍頭鋸角。”。此處通過“虎口扳須”與“龍頭鋸角”并列,強調行為的危險性。
-
使用場景
多用于描述需要極大勇氣的冒險行為,例如:
- 商業決策中孤注一擲的策略;
- 緊急情況下舍己救人的行動;
- 挑戰權威或突破困境的嘗試。
-
近義詞
“虎口拔牙”“虎口拔須”等,均以“虎口”象征險境,突出危險程度。
三、注意事項
- 發音差異:部分資料标注為“hǔ kǒubān xū”(如、2),另一些則為“hǔ kǒubá xū”(如、5),可能因方言或曆史演變導緻讀音不同,建議以權威詞典為準。
- 感情色彩:屬中性成語,既可用于褒義(贊美勇敢),也可用于貶義(批評魯莽)。
四、例句參考
“面對強敵,他此舉無異于虎口扳須,但為了團隊安危仍選擇冒險。”
若需進一步了解該成語的演變或更多古籍用例,可查閱《漢語成語大詞典》等工具書。
别人正在浏覽...
安全電壓巴望便家标俊别頭場餐飲長風破浪欑集粗丑存生待兔點射冬耕風顔俯育管山吃山,管水吃水規算過剛韓湘子後王荒天渙鱗簡選驕妒接風洗塵寄口錦标社驚顫髻珠衎然孔竅孔業褲纨藍衫眠花卧柳面容木雞蹑踵逆流鵬雲青苔秋收鋭标緌緌商庶贍腴少城賒賣盛談詩會失寐獸铠松根踢斷門檻貼席抟飯吳泉銜佩媟嫚細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