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謂科舉時代士人為考取功名,長期閉門苦讀而不為世人所知。 元 劉祁 《歸潛志》卷七:“南渡後,疆土狹隘,止 河南 、 陝西 ,故仕進調官,皆不得遽入仕……故當時有雲:‘古人謂十年窗下無人問,一舉成名天下知;今日一舉成名天下知,十年窗下無人問也。’” 元 武漢臣 《玉壺春》第一折:“豈不聞十年窗下無人問,一舉成名天下知,信有之也。” 元 本 高明 《琵琶記·蔡公逼試》:“你為甚十年窗下無人問,也隻圖一舉成名天下知。”
“十年窗下無人問”是一個源自中國古代科舉制度的成語,其含義和背景可綜合多源信息進行解析:
形容人長期處于無人關注、默默努力的困境中。最初特指科舉時代士子為考取功名,閉門苦讀多年卻不被外界知曉的狀态。(*、8均為極高權威性來源)
注:該成語的注音為“shí nián chuāng xià wú rén wèn”,部分古籍寫作“十年寒窗無人問”,二者含義相通。
《十年窗下無人問》是一句寓言性質的成語,意指一個人長期以來被人遺忘、冷落,周圍沒有人關心問候的境地。
《十年窗下無人問》的拆分部首為十(一),年(立),窗(穴),下(一),無(一),人(人),問(口)。它的總筆畫數為21。
《十年窗下無人問》這個成語最早出自明代袁嶽的《茶說》一書中,原文為:“那窗下卻無人問津。”繁體中文的寫法為「十年窗下無人問」。
在古時候,一些漢字的寫法與現在有所不同。例如“窗”字在古代常采用“牕”(讀音類似于窗)代替,因此有些書籍中可能會見到“十年牕下無人問”的書寫方式。
- 這位老人十年窗下無人問,生活異常孤獨。
- 經曆了十年窗下無人問的歲月,他對别人的關心更加倍加珍惜。
心事重重、無人問津、冷落、被遺忘
冷落、被冷遇、獨自無助
親切問候、深入關懷、熱絡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