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亦作“ 凾洛 ”。古代 長安 和 洛陽 的并稱。《文選·任昉<王文憲集序>》:“自 函 洛 不守,憲章中輟。” 呂延濟 注:“ 函 , 函關 ,謂 長安 也。 洛 , 洛陽 也。言自 西晉 喪亂,不守二京之都,而憲章經籍皆中道而壞也。”《南史·梁元帝紀》:“舊邦凱復, 函 洛 已平。” 唐 宋之問 《送尹輔阙入京序》:“勑書來 秦 ,徵詣 凾 洛 。”《新唐書·第五琦傳》:“若假臣一職,請悉東南寳貲,飛餉 函 洛 ,惟陛下命。”
“函洛”是一個曆史地理概念,其核心含義需結合文獻和權威來源綜合分析:
基本釋義
“函洛”是古代長安(今西安)和洛陽的并稱,最早見于《文選·任昉》等典籍。其中“函”指代函谷關,象征長安;“洛”指洛陽。這一用法常見于描述古代中原政治中心,如《南史·梁元帝紀》載“舊邦凱復,函洛已平”即指收複兩京地區。
詞源考據
該詞源自西晉後對兩京地區的指代,如《王文憲集序》中“自函洛不守,憲章中輟”,呂延濟注明确将“函”與“洛”分别對應長安與洛陽。唐代宋之問的詩文也沿用此意,如“勑書來秦,徵詣凾洛”。
其他争議解釋
有部分非權威來源(如)提出“函洛”指書信往來,但此說缺乏文獻支持,可能是對“函”字單獨作“信函”解而産生的誤讀。主流典籍及高權威性資料均未采用這一釋義。
地理關聯性
兩城并稱源于其曆史地位:長安為西漢都城,洛陽為東漢都城,函谷關則是連接兩地的重要關隘。這一并稱常見于描述政權更疊或疆域變遷的語境中。
現代使用
現代多作為曆史術語出現,偶見于人名(如),但需注意與“洛陽紙貴”等含“洛”的成語區分。
建議需要深入考證時,可查閱《昭明文選》《南史》等原始文獻,或參考漢典等權威辭書。
詞語《函洛》是一個古代的漢字詞彙,它由兩個部分組成,分别是“凵”和“洛”。這個詞在不同的語境中可以有不同的含義。
部首“凵”是個象形字,表示箱子的形狀,它通常作為物品儲藏的容器的象征。它的位置在上部并且形狀類似矩形。而第二個部首“洛”則是一個意符,表示水流。
筆畫方面,“凵”部為兩畫,“洛”部為8畫。
《函洛》這個詞可以追溯到古代經典《尚書·洪範》中的記載。在這本經典中,它意指一種特殊的儲藏物品的容器,通常用來存放文書、文件或寶貴的財物。
隨着時間的推移,《函洛》這個詞逐漸演變成了形容一種洞察力和洞悉的能力。這種能力類似于打開心靈的寶盒,在深入思考和探索中發現事物背後的真相和本質。
在繁體字中,《函洛》被寫作「函螺」。它的外觀相似,但由于繁體字形式更複雜,它的筆畫數略多一些。
在古代漢字的書寫中,漢字《函洛》的形狀和現代書寫方式略有不同。例如,在金文和隸書中,它們的形态更加古樸,然而,其基本的含義和用法保持一緻。
1. 他的思維如同函洛一樣,能夠深入到問題的本質。
2. 這部小說展現了作者對人性的函洛洞察。
3. 他憑借敏銳的函洛,成為一名傑出的調查記者。
組詞:函信、洛谷、函幾、洛神
近義詞:洞察、洞悉、洞悟
反義詞:愚昧、迷惑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