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亦作“ 凾洛 ”。古代 長安 和 洛陽 的并稱。《文選·任昉<王文憲集序>》:“自 函 洛 不守,憲章中輟。” 呂延濟 注:“ 函 , 函關 ,謂 長安 也。 洛 , 洛陽 也。言自 西晉 喪亂,不守二京之都,而憲章經籍皆中道而壞也。”《南史·梁元帝紀》:“舊邦凱復, 函 洛 已平。” 唐 宋之問 《送尹輔阙入京序》:“勑書來 秦 ,徵詣 凾 洛 。”《新唐書·第五琦傳》:“若假臣一職,請悉東南寳貲,飛餉 函 洛 ,惟陛下命。”
“函洛”是一個具有特定曆史地理内涵的古代漢語詞彙,其核心含義指代中國古代兩個極其重要的戰略要地及其所輻射的區域,即函谷關與洛陽一帶。以下從詞典釋義、曆史背景與用法角度詳細解釋:
一、 核心釋義
二、 曆史背景與戰略意義
三、 用法與語境 “函洛”一詞主要用于曆史叙述和文學作品中,描述古代的地理格局、軍事行動或政治态勢:
“函洛”是一個專指中國古代以函谷關和洛陽為核心的戰略地理區域的合成詞。它不僅僅是一個簡單的地名組合,更承載着深厚的曆史文化内涵,象征着中原王朝的核心腹地、交通命脈和權力中樞。理解“函洛”,需結合函谷關的險要地勢和洛陽作為千年帝都的重要地位,方能把握其在曆史長河中的關鍵作用。
權威參考來源:
“函洛”是一個曆史地理概念,其核心含義需結合文獻和權威來源綜合分析:
基本釋義
“函洛”是古代長安(今西安)和洛陽的并稱,最早見于《文選·任昉》等典籍。其中“函”指代函谷關,象征長安;“洛”指洛陽。這一用法常見于描述古代中原政治中心,如《南史·梁元帝紀》載“舊邦凱復,函洛已平”即指收複兩京地區。
詞源考據
該詞源自西晉後對兩京地區的指代,如《王文憲集序》中“自函洛不守,憲章中輟”,呂延濟注明确将“函”與“洛”分别對應長安與洛陽。唐代宋之問的詩文也沿用此意,如“勑書來秦,徵詣凾洛”。
其他争議解釋
有部分非權威來源(如)提出“函洛”指書信往來,但此說缺乏文獻支持,可能是對“函”字單獨作“信函”解而産生的誤讀。主流典籍及高權威性資料均未采用這一釋義。
地理關聯性
兩城并稱源于其曆史地位:長安為西漢都城,洛陽為東漢都城,函谷關則是連接兩地的重要關隘。這一并稱常見于描述政權更疊或疆域變遷的語境中。
現代使用
現代多作為曆史術語出現,偶見于人名(如),但需注意與“洛陽紙貴”等含“洛”的成語區分。
建議需要深入考證時,可查閱《昭明文選》《南史》等原始文獻,或參考漢典等權威辭書。
白裳抱橋趁節沖陷淳剛醇醴大袋鼠澄澄登隆動撼斷嶂珥筆反法同盟方心煩雜雰霭風鬥鵩谶逛遊龜甲屏過涯海軍衫衡梁歡惬胡蜨昏酣監伴見喜羁鞿饑渴交攻雞黍就棍打腿空空洞洞款密淩劫駱駝祥子鹿文磨鏡石某士丕烈迫遽祈寒騎馬帶子清馨七貞九烈肉末山步實驗實宜雙俸叔度頭晚五姓蕃物誘相态賢亮蚿蝝小秋楔形攻勢玺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