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即龍蛇歌。《後漢書·耿恭傳論》:“ 蘇君 恩不及嗣, 恭 亦終填牢戶。追誦龍蛇之章,以為歎息。”亦作“ 龍蛇之詩 ”。《新唐書·宦者傳上論》:“自古忠臣出於疏斥不用蓋多矣, 存亮 豈通記書道理之人邪,何其識君臣大誼明甚?不屍大勞,畏權處外,又愈賢矣。與夫書‘龍蛇’之詩者,何其小哉!”參見“ 龍蛇歌 ”。
“龍蛇之章”是一個源自曆史典故的成語,其含義與用法如下:
指因賞賜不公或遺漏功臣而引發的怨歎,常以隱喻形式表達不滿。典故源于春秋時期晉文公重耳流亡歸國後,未封賞功臣介之推,介之推遂作《龍蛇歌》以諷喻。
部分網頁(如)将其解釋為“形容文章氣勢雄偉”,但此說法缺乏權威文獻支持,主流含義仍以曆史典故為核心。
如需進一步探究,可查閱《史記》《後漢書》原文或相關史學注解。
《龍蛇之章》是一個成語,由兩個詞組成,分别是“龍蛇”和“之章”。
1. 拆分部首和筆畫:
“龍蛇”是由“龍”和“蛇”組成。“龍”的部首是“龍”,由16畫組成;“蛇”的部首是“虍”,由11畫組成。
“之章”的部首是“丿”,由1畫組成。
2. 來源:
《龍蛇之章》這個詞沒有明确的來源,它可能是想象出來的一個詞語,表示兩者合而為一的意思。
3. 繁體:
《龍蛇之章》在繁體中的寫法是「龍蛇之章」。
4. 古時候漢字寫法:
在古時,漢字的寫法與現代有所不同。例如,“之”字在古代寫作“ㄗ”,“章”字在古代寫作“䖒”。所以,《龍蛇之章》在古代的寫法就是「龍蛇ㄗ䖒章」。
5. 例句:
他的行動是整個事件的龍蛇之章。
6. 組詞:
龍蛇交織、蛇行龍蛇、龍飛鳳舞。
7. 近義詞:
龍蛇混雜、龍蛇紛争。
8. 反義詞:
和諧一緻、和樂融融。
【别人正在浏覽】